平津路抗日遊擊隊的事件

  抗日遊擊隊是從1938年開始,由東江和珠江地區各縣建立的游擊隊,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在1939年1月14日《新華日報》的第二版,曾刊有“廊房等地我游擊隊活躍”的通訊稿。內容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三日電***津訊:由北平直達釜山之列車,於十一日晚在平津段張莊以北地方,因路軌被毀,全部列車均傾覆。此項列車,系最近由敵方新增添之聯運車,由釜山開來,搭成者以日人為最多,並有敵兵十名,全部之中,倖免於難者無幾。十二日起,北平天津間之鐵路交通,因此已完全斷絕,迄晚尚未修復。平津車現只達張莊,須步行廿裡再換車。十二日晨,敵兵車專列,由津北去,在廊房等地與游擊隊發生激烈戰爭,敵機並飛往助戰,津浦路十一日亦未通車,沿線游擊隊,連日數度襲擊敵守備隊。

  電訊稿中的“廊房”應為“廊坊”,“張莊”應為“豆張莊”,廊坊到楊村之間有落垡和豆張莊兩個火車站,屬於只停慢車的小型火車站,站間距10公里左右。

  電訊稿中所說的“平津段張莊以北地方,因路軌被毀,全部列車均傾覆”,就是指的落垡至豆張莊這段鐵路。該段鐵路至天津方向右側緊靠永定河泛區防護堤,屬武清、安次兩縣邊緣地帶,便於隱蔽和撤退。這次游擊隊作戰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有點兒類似。廊坊一帶農民素有愛國抗敵傳統,在1900年6月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爾率領的八國聯軍2000多人從天津向北京進攻途中,由於在廊坊遭義和團拆毀鐵路路軌並頑強阻擊,致使其從廊坊狼狽敗回。

  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平津地區第二十九軍在宛平、南苑、廊坊、天津、塘沽等地與敵激戰,在北平、廊坊、天津被敵人佔領後,在平津之間共產黨領導的武清、安次、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等縣抗日遊擊隊,不斷在平津鐵路沿線拆毀鐵路或給鐵路運輸製造障礙,顛覆敵運兵、運武器裝備的專車,阻敵前進,戰略上積極配合正規軍作戰,使日軍很是頭痛。

  海南島瓊崖抗日遊擊隊介紹

  活動於瓊崖地區的紅軍在1938年10月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獨立隊”,隊長為馮白駒。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為獨立總隊,發展到1400餘人。3月到6月,獨立總隊連續襲擊日軍。6月起日軍對瓊文地區進行了“掃蕩”,總隊主力一部則插入瓊山、海口郊區活動,在瓊山第一區建立游擊隊,打擊日軍。10月下旬,總隊對日軍的重要據點那大進行圍攻,攻下那大並俘獲日偽中隊80餘人。

  1940年1月25日,瓊崖特委及獨立總隊領導機關開始西移,於2月中旬到達美合地區。在該地區積極發動合組織群眾,組織“農民抗日救國會”、“青抗會”、“婦救會”等民眾團體。又使美合周圍各鄉100多名青年加入獨立總隊,還在其他鄉村建立自衛隊。到1940年冬,獨立總隊已經發展到3000餘人,槍2000餘支,活動遍及瓊山、文昌、澄邁、臨高等11個縣,建立了瓊文平原根據地、美合山區根據地和六連嶺根據地等小塊遊擊根據地。獨立總隊已經成為瓊崖抗日的主要力量。

  1943年1月,總結了敵人大規模長時間的掃蕩特點,瓊崖特委及獨立總隊作出了“堅持內線,挺進外線”的決策。第1支隊向西挺進,在儒萬山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第2支隊第1大隊和瓊山基幹大隊擴大瓊東南抗日根據地。後又轉戰數月,逐漸恢復了瓊文抗日根據地,開闢了萬寧、陵水、和保亭廣大游擊區,建立並鞏固了綠現山、儒萬山抗日根據地,將各抗日遊擊根據地連成一片,部隊也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