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平江東之戰歷史背景是什麼

  孫策平江東之戰發生於公元195-196年,漸漸擊敗劉繇、嚴白虎、王朗等人,孫策少年英勇,最終平定江東,為此後東吳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孫策平江東之戰歷史背景

  丹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自己的數百門客東進。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不斷壯大,到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已有五六千人。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帶兵出來迎接孫策並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援,大事一定成功。”於是,孫策立即率部渡江***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戰敗。接著,孫策連續出擊,所向披靡,沒人能抵擋他的鋒銳,而且孫策軍隊的軍紀嚴明,百姓們也都相當擁護。

  孫策平江東之戰結局

  嚴白虎抵抗不住,往餘杭抗奔許昭。程普請求孫策發動攻擊,孫策說“許昭有義於舊君,有誠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於是放棄攻擊。由於嚴輿在嚴白虎軍中素有勇力,於是使嚴白虎對孫策感到畏懼,後孫策攻破嚴白虎,嚴白虎亦逃到許昭中,此後下落不明。

  孫策命士兵燃火以作疑兵,並分軍往查瀆道,突襲高遷屯。王朗大驚,遣故丹陽太守周昕等帥兵逆戰,孫策擊破周昕等,並斬周昕。王朗於是逃去,虞翻追隨著王朗,行至東冶,被孫策追擊,大破之,王朗於是投降孫策。孫策繼而自領會稽太守,並命虞翻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

  孫策統一江東,併為日後孫吳立國打好基礎,同時亦因孫策統一了江東,使中原的混戰多了點轉變。

  孫策平江東之戰簡介

  孫策平江東之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孫策擊破劉繇、敗嚴白虎、會戰王朗,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同時亦因孫策統一了江東,使中原的混戰多了點轉變。

  孫策平江東之戰的歷史評價

  曹操在聽說孫策平定江東後,讚歎道:“猘兒,謂難與爭鋒。”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評價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陳壽認為割據江東是孫策所創下的基業,在《三國志》中評價說“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何去非認為孫策能在幾年內平定江東,遠勝劉備,在《何博士備論》中說:“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鬥,不數歲而席捲江東,此其過備遠矣。”

  何焯認為孫策之所以能平定江東,不僅在於武略,更重要在於修政安民,評價說:“伯符以勇銳摧破劉繇王朗,然能系屬士民,修其政理,遂創霸業。”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