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女考古學家

  考古學中的女性,惟介紹之人於中國較少,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曾昭燏——***1909-196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1986年版記錄的唯一著名的中國女考古學家,應該算中國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與夏鼐是同輩人。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中長大,受過中西式教育,1933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的文學系,不過那時也具備了相當的古文字學功底,詩詞方面也有造詣。是位很有才情很上進的女性。

  1935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獲考古學碩士學位,還去德國的博物館裡實習了兩個月的藏品編檔、展覽的工作。在留學考慮專業方向的時候居然考慮到了中國的需要,真的還是位很有抱負和責任感的人。她的考古工作簡單用其著作來說明有《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1942年與吳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編,《沂南畫像石墓發掘報告》1956,以及1934年出版的《博物館》,末者雖然署名與李濟合著實際上是在其原有的草擬書《博物館》基礎上寫成的,尚屬國內之首。後來她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長,領導了一個南京博物院的黃金時代。

  1964年得抑鬱症,不久自殺。終身未婚。她的命運是一部中國的階段歷史書,逐漸開化的風氣和家庭氛圍給了她教育機會和人生觀。中國的現狀又影響了其事業選擇。而後她也一直在盡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無論考古、博物館工作,或是文物保護的呼籲

  二

  何正璜***1914-1994***

  別名玉子,湖北漢口人***一說湖北流川人***。何正璜是我國近現代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之一。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學思想影響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在此期間***1914年***何正璜出生於日本東京。1934年何正璜畢業於湖北武昌美術專科學校工藝系,後留學日本東京多摩川美術學校。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國。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參加“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是十名考察團員中唯一的女性,與其他團員一起採用攝影、寫生、臨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包括馬家窯文化彩陶、秦漢瓦當、敦煌寫經卷、唐三彩等等。1943年在《說文月刊》上發表的《敦煌莫高窟現存佛洞概況之調查》一文是我國第一部敦煌學專著,李鬆先生曾在他的一篇名為《長明的燭光》的文章中認為這是為敦煌藝術研究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在何先生的積極倡導和籌備下建立碑林石刻藝術陳列室,將石質書法藝術和造像藝術分開陳列,並提議在陝西建立大型博物館***現在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出版專著有《陝北東漢畫像石選集》、《敦煌莫高窟現存佛窟概況之調查》、《西北少數民族圖案選集》等等,並撰寫了許多遊記類和博物館陳列類文章。

  三

  容 媛***1899-1996***

  廣東東莞人,生於金石世家,容庚、容肇祖是其胞兄。容媛先生1925年進入中國婦女講習所***何香凝任所長***學習,1930年在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任中文祕書,1949年轉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資料員。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容媛先生編纂了一系列的金石、考古學文獻目錄,其中《金石書錄目》一書在學術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目錄作用。她還為燕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燕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石刻〈拓片〉草目》,其條目多達數千種,以及整理但未出版的《秦漢石刻題跋輯錄》,為近代金石目錄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近代考古學與金石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金石學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先聲,容先生正是金石學方面的專家。整理金石學目錄與考古文獻目錄是件非常辛苦而單調的工作,但出於對金石學的喜愛,容媛先生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對其研究之中,她的貢獻也得到學界公認。

  四

  遊 壽***1906-1994***

  字介眉,高祖遊光繹,清嘉慶陝西道檢查御史,祖父遊寶榮精於金石、書法,父遊學誠,光緒十七年舉人,主持福寧府“近聖書院”,創立霞浦縣女子高等小學。遊壽先生1920年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1925年任霞浦縣女子高等小學校長。1928年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學習,1932年執教福建建甌中學、廈門集美師範。1934年在濟南女子師範執教時收購大批山東碑刻,同年秋就讀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在這期間遊壽先生與文博大家曾昭燏交往甚密。1943年在國立博物院籌備處任職,並對館藏金石資料進行整理。遊先生一生致力於金文、碑刻研究。主要作品有《金文與〈詩〉、〈書〉論證》***1943,《圖書月刊》***、《論漢碑》***1945,《書學》***、《唐人卜葬邙洛之風尚》與《晉黃淳墓表跋》***1946,中央日報***、《樑守謙墓誌與唐代宦官》***1947,《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說豳》***1949***等等。

  建國之後,遊先生先後任山東財經學院圖書館主任,山東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哈爾濱師範學院中文系、歷史系副教授,主講古典文學、書法和考古。1960年在哈爾濱市東部郊區考古,發現了人工鑿擊猛獁象骨骼遺存。同時在哈爾濱師範學院籌建歷史系文物室。

  除了上述四位之外,早期的女性考古、文博學者應該還有一些,限於資料有限,在此不能詳述。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考古、文博學科剛剛傳入中國之時便有一些優秀的女性加入其中,並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如曾昭燏先生在博物館理論和考古實踐方面,何正璜先生在野外文物古蹟調查方面,容媛先生在金石學編目方面以及遊壽先生在碑刻研究方面。通過對她們的研究比較可以歸納出我國第一代女性考古、文博學者的一些共同特徵。

  第一、她們一般都出生於名門望族,這一點主要是因為考古和文博專業性較強,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斃枰?薪仙畹墓?ЧΦ綴拖喙刂?洞⒈覆拍蓯と危??諉窆?逼冢?揮心切┚哂幸歡ň?檬盜?彝サ吶?硬龐謝?嵫?吧鈐臁?/p>

  第二、我國第一代從事考古、文博學習和研究的女性學者一般有家學淵源或自身懷有強烈的興趣,亦或兩者兼而有之。比如容媛先生主要受其舅鄧爾雅、胞兄容庚、容肇祖的影響走上金石學研究道路。何正璜先生的父親是民國早期留學日本的學生。遊壽先生出身官宦世家,且祖上精於金石之學。而曾昭燏先生更是出身名門,對考古、文博極富興趣,甚至為此終身不嫁。

  最後,她們能夠走上專業考古、文博研究雖然自身因素佔很大的比重,但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隨著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女性解放運動也席捲中國,一批有思想的新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讓自己美麗的生命綻放出了別樣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