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考古學家樊錦詩

  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型別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樊錦詩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餘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型別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後,樊錦詩帶領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儲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慧技術整合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慧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後與日本、美國等國機構開展合作專案,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2004年七月,樊錦詩被國家四部委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八月十四日,甘肅省舉行樊錦詩先進事蹟座談會,樊錦詩如往常一樣,衣著簡單,顯出她本質的灑脫與自然。在四十年的歲月裡,戈壁大漠的風沙已將西部的粗獷、豁達揉合進這位今年六十四歲的江南女性內心。

  樊錦詩把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數字敦煌館工程”等十三項文物保護與利用工程,為新世紀敦煌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構築了巨集偉藍圖。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將敦煌石窟長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決的難題作為合作課題,積極謀求國際合作,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先後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了合作專案的研究,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樊錦詩用40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她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讓世界同行為之驕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甘願用生命守護敦煌。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髮,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後公佈實施。

  樊錦詩先後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樊錦詩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儲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等基礎性工程外,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資料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瞭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樊錦詩的作品介紹

  在從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事業的40多年中,主要致力於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中國壁畫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術專著;發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後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畫》、《從莫高窟歷史遺蹟探討莫高窟崖體的穩定性》、《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P.3317號敦煌文書及其與莫高窟第61窟佛傳故事畫關係之研究》等20多篇有關石窟考古與藝術的論文,對敦煌石窟的分期斷代研究頗有建樹,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參與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敦煌壁畫部分***,主編《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主編《解讀敦煌》***13冊***,均為敦煌石窟藝術研究必備的重要大型參考叢書;主持完成了《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的研究》、《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科普教育》、《瀕危珍貴文物資訊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全數字攝影測量在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敦煌文物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國內貢獻》等近30多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文物的研究課題;還發表了《敦煌莫高窟及其保護、研究工作》、《敦煌莫高窟開放的對策》、《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管理》、《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制定與收穫》《建設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數字化時代的敦煌——探索儲存和利用敦煌文化遺產的新途徑》、《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的效益、挑戰與對策》等近30篇探索古遺址科學保護及管理的論文。

  1985年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1986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7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1年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起任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2002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事部、科技部四部委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4年當選由《人物》雜誌等單位組織評選的“2004年最深刻影響中國的文化人物”;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7年,被甘肅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2009年,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中,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3年榮獲中國公民道德最高獎“雷鋒獎” 。

  從常書鴻先生到段文傑先生,再到今天的樊錦詩女士,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業發展的背後,凝聚的是幾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們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於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這就是“莫高精神”。

  樊錦詩的榮譽獎項

  1985年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

  1986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987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1年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起任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

  2002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事部、科技部四部委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2004年當選由《人物》雜誌等單位組織評選的“2004年最深刻影響中國的文化人物”;

  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7年,被甘肅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2009年,樊錦詩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