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考古學家

  考古學家是專門從事挖掘古蹟、古生物化石等一些與地層有關或是與古代歷史文化有關的成功人士,是運用考古學知識進行研究的專家。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安志敏

  安志敏,山東煙臺人,1924年生,中國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畢業於中國大學史學系,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研究部,師從裴文中、樑思永、夏鼐等著名考古學家,1950年9月起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他曾任黃河水庫考古隊副隊長、東北考古隊副隊長兼第一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等,長期致力於田野考古工作。

  安志敏至今共發表各種考古論述一百數十篇。重要的有:《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1947~1981***,以及《碳-14斷代和中國新石器時代》、 《略論華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等論文,《一九五二年秋季鄭州二里岡發掘記》、河南安陽小南海舊石器時代洞穴堆積的試掘等考古報告。還與他人合作編寫了《輝縣發掘報告》、《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廟底溝與三裡橋》等報告。

  二

  童書業

  童書業,教授。安徽蕪湖人。曾任《禹貢》編輯,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建國後,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副主任。九三學社社員。專於先秦史,兼治中國繪畫史、瓷器史和歷史地理。著有《春秋史》、《中國疆域沿革史略》、《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先秦七子思想》等。

  20世紀30-40年代,傾慕顧頡剛及其“古史辨”理論和史學成就的童書業,將唯物史觀視為教條的“公式主義”,從樸素的“經濟史觀”出發,在《春秋史》一書中也提出了他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他說:“中國真正的封建社會在時間上是限於周代”,“從西周到春秋前期,一般經濟情形大致是自給自足的”,“在自給自足的幼稚的農業經濟的條件之下所產生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組織呢?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這個名詞的正確的定義,就是名義上在一個王室的統治下,而實際上土地權和政治權卻被無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他的大大小小的主人,支配這一切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權利,形成一種地主與附屬土地的農奴對立的現象。由這定義看來,則中國從西周一直到春秋前期是‘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

  1949年8月,童書業應聘為青島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所研究員。主要科研成果有專著14部和論文129篇。

  三

  裴文中

  裴文中,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生卒: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

  描述:中國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古人類學的重要創始人。傑出的科普作家。

  籍貫:河北省豐潤縣

  特殊貢獻:於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發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成為中國古人類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四

  溫玉成

  著名佛教考古學家。黑龍江省賓縣人,1939年11月生。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為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教授***、少林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及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敦煌研究院及玄奘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CAOCS***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及中央民族大學、鄭州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1] 專著《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1994年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6年被譯成韓文在漢城出版。專著有:《少林訪古》、《追溯遙遠的往日》。是資深的佛教文物鑑定專家,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