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考古專家

  考古學的產生有長遠的淵源,但到近代才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發祥於歐洲,以後普及到世界各國。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陳文華

  陳文華是著名考古專家、茶文化專家。曾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會長,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1935年,陳文華出生在福建廈門沿海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個木匠。還在他十歲的時候,因生活所迫,父親就丟下一家老小,背井離鄉,漂泊到海外謀生,善良的母親節衣縮食供他讀書。陳文華髮奮苦讀,在文學、歷史、美術、文藝等知識的海洋裡遨遊,成為廈門大學歷史系一位高材生。1958年,23歲的陳文華卻再一次遭遇了命運的作弄,畢業前夕,他被推上了“反右”的末班車,“右派”這頂沉重的帽子戴到了他的頭上,他派到江西省博物館,每月只有 26.5元的生活費。由於政治條件不好,不能從事革命史研究,只能去挖墓,幹那又苦又累又危險的考古挖掘工作。期間,陳文華的感情生活也遭受重創,大學同窗多年的戀人為了免受牽連而與他分手了。

  工作的艱辛和情感的孤獨並沒有讓陳文華沉淪墮落,他相信歷史總會清白,於是立志潛心治學,決心要在科學的道路上踏出一道足跡。 在博物館的八年中,他參加挖掘了上千座古墓,江西幾個大型水庫他幾乎是用腳一步一步量完的。在無數個充溢瘴氣的墓穴裡,他總是頭一個進去,掘墓時掉下的磚頭泥土經常砸得他頭昏眼花。有時為了守衛文物,他還要在墓地過夜。為蒐集農業考古資料,他跑遍了全國除西藏、臺灣外的各省博物館。

  二

  楊泓

  楊泓,1935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市,男,滿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

  楊泓,1935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市,男,滿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漢唐考古學,主要是魏晉南北朝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學和中國美術史;中國古代兵器考古和中國古代兵器史。曾先後參加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1986***和《考古精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十年紀念》***1993***的編撰工作。主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1991***。

  三

  鄒衡

  1927年生於湖南澧縣。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1955年獲得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副博士學位。此後歷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時代——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後當選為考古學和先秦史學會理事、商文化學副會長。

  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49年轉入史學系,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後考入考古專業攻讀副博士研究生,1955年獲得北京大學副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蘭州大學,1956年調回北大歷史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時代--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後當選為考古學和先秦史學會理事、商文化學副會長。1986年起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

  從事商周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對商周考古工作有開拓之功。他最早提出並論證了河南二里頭遺址1至4期均為夏文化,首次對殷墟進行了文化分期,發現了西周燕國與晉國的都城遺址,指導和參與過西周晉侯墓地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論文、著作或成果:《論早期晉都》《文物》,1994年1期;《論早商都城》《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講座會文集》,科學出版社 1995;另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天馬———曲村1980-1989》《文物與考古論文集》、《晉、豫、鄂三省考古調查簡報》、《偃師商城即太甲桐宮說》、《西亳與桐宮考辨》、《論菏澤***曹州***地區的嶽石文化》等,並參與編寫了由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的編寫。

  他生前主張的河北的中部和南部應該是先商文化的起源地,但一直沒有確切的實物來印證。2010年5月份在河北省鹿泉市的北胡莊村北發覺的現場發現了先商時期***公元前3600 公元前4000年前***的遺址,填補了該市先商文化的實物空白,為史學界關於石家莊可能是先商文化發祥地的理論推斷,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四

  馬寶光

  重大發現

  2009年,中原地區河南新鄭縣具茨山岩畫天書的發現無疑對馬寶光產生了激勵作用,他帶著學生在方圓4個鄉進行艱苦排查。他們在葉縣、平頂山市等地區都有發現。其中,在駐馬店泌陽縣發現了一處長8米、寬3.7米的弧面大石板,數個大凹穴與無數小凹穴密佈其上,並且四面貫通著凹槽形線,又有多種圓形圖案錯置其間,形成了龐大而又複雜的遠古示意圖。

  結緣考古

  2010年5月29日,回族民間考古學家馬寶光在北京大學作了一場主題為“考古與藝術”的演講會,與大學生們共同分享今年他在河南泌陽縣的一系列重大發現——8米長、3.7米寬的弧形巨型巖畫和能夠詮釋河圖洛書之謎的大石羊。

  他的研究涉及考古、彩陶紋、甲骨文、宗教及民族典籍的整理、翻譯諸多領域,曾榮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及省考古學會優秀論著獎,出版書籍《中國回族典籍叢書》、《穆斯林家庭實用手冊》、《玉飾花紋研究》、《源匯印譜》等共計600餘萬字。雖然他在考古學和民族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成果,但他始終是一個沒有“名分”的民間學者——沒有大學教授的學歷、頭銜,也沒有國家的撥款資金和正規弟子,只是憑藉自己對考古的痴迷,在民間默默無聞、不求功名、“孤獨”地進行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