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趙堡太極拳十一代傳人李隨成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門派中的一種,有著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運動特點。趙堡太極拳強調追求人體本身、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協調,強調人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要不斷開闊胸懷,平衡心態,開發智慧,提高修養,強健體魄.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能拜“西北太極拳聖”鄭悟清先生為師,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

  自幼酷愛武術的李隨成,非常崇拜俠義之士,立志學身武藝,抑暴扶弱。曾先後拜名師程振榮先生習練陝西地方拳,拜河北名師張治坤先生練形意拳,拜河北名師蘇德涵先生習練少林拳。

  1963年11月,不滿16歲的李隨成在鄰居的引薦下,見到了武當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先生。曾任黃埔軍校武術教官的鄭悟清先生當時已年逾七旬。“當時見到恩師鄭先生,我打了一套紅拳,練了一趟琵琶棍。我這幾下子,心想肯定能受到鄭先生表揚。不料,鄭先生順手拿起柺杖,‘來,小夥子!咱倆比比棍’。”在談到恩師時,李隨成仍記憶猶新。俗話說,“拳不打少壯”。自認為一身武藝的李隨成,當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拿起一根齊眉棍,還叮囑先生:‘您老人家注意點!’話音剛落,只見先生順棍一刷,把我手中的棍子擊落在地,我剛想拿棍,他柺杖又點在我手背上。”幾乎是在談笑間,一位七旬老人便把血氣方剛的“愣頭青”給“收拾”了。而在接下來的拳腳比試中,李隨成表現的竟像一個毫無功夫的“秀才”。“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太極拳的威力和魅力,也讓我這一生與太極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切磋”之間,誠懇、憨厚、好學的李隨成打動了鄭悟清先生。從此,李隨成拜在武當趙堡太極拳宗師鄭悟清先生門下,在恩師的悉心教導下習武二十載,盡得真傳。“是恩師帶我走進太極的殿堂,恩師不僅教會我武術,更教會了我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和運氣。”

 

  ——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只有真正融入到武術搏擊中,才能重振太極雄風,向世界證明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武術如果沒有了搏擊,那就成了舞蹈”。在李隨成眼裡,武術的魅力就在於在實戰和對抗中發揮出入體力量與技巧的潛能。“如果我們的太極拳世界冠軍連一個二三流的散打運動員都打不過,這樣的太極拳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談到目前太極拳的發展誤區時,李隨成顯得有些焦急。“無論是武當還是少林,無論是南拳還是北腿,習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養生是根本,技擊是靈魂’。”

  然而,長期以來,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種,很多人,包括許多太極名家,更多的是熱衷於研究太極的養生理念,卻忽略了太極的精髓所在。“歷代的太極宗師,都是通過技擊較量,才一步一步地奠定了太極拳在中華武林至尊的地位。”在李隨成看來,太極拳是武術的集大成者,無懈可擊是太極拳的最高階段。太極拳獨特的訓練方法,和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發勁,借力制人的摔、打、拿技法,使太極拳把人的力量和技巧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在搏擊中立於不敗之地。

  “太極拳只有真正融入到武術搏擊之中,才能重振太極雄風,向世界證明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正是這種思路,四十多年來,李隨成刻苦習練,深入研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挖掘、整理、發揚太極拳的技擊技術上。一方面在社會上大力推廣太極拳健身活動,另一方面,李隨成著力把武當趙堡太極拳獨特的推手、散手相結合,將多年的習武經驗歸納提煉,總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培訓教材,並研究了散打、摔跤與推手的關係及各自的特點,取百家之長,匯各派特點,自創出以實戰技擊為主的太極推手道。2003年10月,他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太極推手道館有限公司,傳授推手道。《武當》、《武魂》等雜誌刊登他的有關太極拳搏擊的文章。陝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陝西廣播電視報和西安教育電視臺多次報道他傳授太極拳的事蹟和教學內容。短短的幾年間,推手道便向世人展示出了太極拳之雄風。2005年第三屆焦作國際太極拳大賽推手擂臺賽,在陝西省參賽資格選拔賽中,李隨成的六名弟子囊括了各個級別的第一名。在2005年10月召開的首屆武當趙堡太極拳聯誼大會上,他所帶領的代表隊榮獲套路競賽團體第一名,囊括了此次大會56、60、65、70、75、80、85公斤級以上所有級別太極推手擂臺賽金牌。2006年,李隨成的弟子昌志旺征戰河南電視臺“武林風”散打擂臺賽,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年底總決賽四強,這也是幾十年來太極拳手參加散打比賽的最好成績。2006年6月,李隨成的弟子昌志旺與胡勃參加了陝西省十三屆運動會中國跤比賽,分別獲得了74公斤級、62公斤級金牌。2007年,他的太極推手道館代表陝西省在第四屆中國焦作太極拳推手擂臺賽上,5人蔘賽,3人獲得銀牌,2人獲得第四名。李隨成的太極推手道,猶如一朵奇葩在武壇上奪目綻放。

  ——道家思想、太極拳理論是我們習練太極拳,特別是太極拳實戰技擊的指標。

  在談到太極拳理論時,李隨成更是滔滔不絕,並將自己的習功體悟結合道家思想、太極拳理論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是“以弱勝強,以小勝大”與“無懈可擊”。無懈可擊”,從道家來說就是“無為”;從儒家來說就是“中庸”;從佛家來說就是“皆空”。從太極的理論來說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隻可感悟,不可見的,它既可充滿萬物,萬物中又見不著的東西。要想達到“無懈可擊”就是要達到“道”的狀態,簡單地說對手和你搏擊時,你如一個影子,看似有,實似無。站在對手的角度來說,你就是“道”的狀態。“道”在這裡指的就是變化,如果你的變化能夠使對手始終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你就達到了“道”的狀態,所以,只有你在搏擊中變化的使對手找不著你,而你又時時處處能找到對手。對手感受到你的存在這是“有”,對手摸不著你這是“無”。這個有於無的變化就是道的體現,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無懈可擊”了。“無懈可擊”就是太極拳論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狀態。達到這個狀態,就真正理解了太極拳“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的戰略思想和理念。以弱勝強的根本意思是:在搏擊中,當對方非常強大時,你可變化到“無”的狀態,對方再強,力再大,找不到你,作用不到你身上,沒有作用點,力再大也是無用,這是由“有”變無;而你雖弱,甚至弱到無力的狀態,但你的力始終作用到對方的身上,對方跑不掉,這就是你的“無”變成了“有”,你可用你的“有”擊中對手最弱最“無”之處,這就使對手的“有”變成了“無”了。

  二是“以柔克剛,借力制人”與“柔致極限,剛致極最”。“天下至柔莫過於水”,“上善若水”,這是老子說的。水是至柔之物,但一旦改變了壓強,它又是剛強無比,比如高壓下的水槍可以擊透鋼板;水雖柔弱,但“滴水穿石”;水雖柔弱,大海波濤洶湧蘊藏著極大的能量,如海嘯,瞬間可摧毀萬畝良田,城市的高樓大廈;水雖柔弱,但善於變化,它隨山川地勢變化而奔流。所以,水之特性就是善於變化,因為它是至柔之物故能達到至善。太極拳就是利用了水的特性,在搏擊中,若需對手摸不著我時,我應變成至柔隨其變化,當需要剋制對手時,一是可改變我的速度,變成極剛之力穿透對手,相當於水改變提高了壓強,如高壓水槍一樣作用到對手身上;二是順應對手的來勢,“順勢借力”利用對手的力使其失重“跌”倒。“以柔克剛,順勢借力”的戰術思想就是柔致極限,剛致極最,他神在以柔克剛,妙在借力制人。

  三是“克服先天自然之能,學力而有為也”與“平心靜氣,消除本能”。《太極拳論》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裡講的“先天自然之能”即是我們常說的動物的“本能行為”,“本能行為”是先天遺傳的自然之能。人的本能亦是自然之能,自然之能即是本能。本能行為在遇著危險或特殊情況時,會自動形成全身精神和肌肉緊張,產生自我保護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的本能行為,是極不利於我們在搏擊中的協調和變化能力的。太極拳就是要克服這種“本能行為”,在拳論裡就是“學力而有為也”。

  四是“陰陽顛倒”與“瞬間改變力量的方向”。瞬間改變力量的方向是太極拳“借力制人,克敵制勝”的法寶。“陰陽顛倒”是一種反向思維,再加上“陰陽顛倒顛”則又是一個反向思維,我們都知道“負負得正”,那麼兩個“反向思維”,則應是“反反得正”了。這就是張三丰祖師的“靈變”思想,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思想模式,可以瞬間變化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陰陽互化”。

  ——武當山是內家拳法的聖地,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武當在武林的尊貴地位,要靠驕人的戰績來維護。

  對武當山和武當內家拳,李隨成總是情有獨鍾。但在談到武當內家拳時,李隨成也並不諱言。“這些年,像少林、空手道、泰拳、跆拳道發展都很快,也很火,反觀武當內家拳,卻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麼寶貴的國粹,為什麼會如此式微?就在於我們沒有充分展示出武當內家拳獨特的技擊功能,沒有為內家拳搭建起一個平臺,一個與全國武術、世界武術同臺競技交流的平臺。”在李隨成看來,要讓武當內家拳法傲立國際搏擊體壇,那就必須積極開展武術對抗專案比賽,儘快完善推手、散手競賽規則。實戰出高手,只有通過高水平的交流,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提高完善,在比賽中進步,在比賽中接受檢驗,進而達到太極拳無懈可擊的最高階段。在採訪的最後,李隨成也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想法:“武當山必須常年設擂臺,設一個面向世界武術的搏擊擂臺。經常不斷地舉行選拔賽、名家邀請賽、國際擂臺賽,讓武當內家拳與各種拳種同臺競技,這樣不僅可以宣傳傳播內家拳,還可以讓參賽運動員的技藝有個飛躍式的提升。武當在武林的尊貴地位,要靠驕人的戰績來維護。如此發展下去,內家拳法聖地武當山必將高手如林,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