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本插圖對教學的作用

  在中學的物理教學中照片和插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課本插圖對實驗的全過程進行詳細描述,讓學生從圖的變化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既形象又易於記憶。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

  初中物理課本插圖激發學習的求知慾

  慾望和興趣是我們的一種心理傾向,它們促使我們去不斷探索,激勵著人們對自然科學中的奧祕進行探索。初中學生具有的特點就是好奇心、求知慾都很強烈,愛好興趣也很廣泛,特別是對科技方面興趣極大,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這樣的心理特點,從而讓學生能夠對課本中的插圖產生探究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著學生能夠一邊思考一邊欣賞插圖,讓學習活動充滿樂趣,從而讓學生能夠明白學習其實是一個輕鬆、愉快的活動過程,這樣學生對物理的慾望、興趣也就會越來越大。比如說八年級上冊中第66頁的兩幅插圖是手影和踩影子,在講到這兒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對著兩幅圖進行觀察,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說出這兩幅要表達的是什麼,都有什麼共性?有的學生會說都是影子只是形狀不同,有的學生說不管是哪種影子都是通過光來傳播的,這樣也就引導學生說出了本節課的主題“光是通過直線傳播的”。

  在九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第44頁圖中顯示的是電動玩具和機械玩具,這對學生來說並不是陌生的,那教師就可以由此來提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兩個玩具是靠什麼動起來的嗎?”這樣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引導著學生說出“電能”和“動能”。

  初中物理課本插圖訓練中學生的動手能力

  中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喜歡動手實驗,但很多同學在實驗的過程當中缺乏條理性。在觀察實驗現象時,熱衷於看“熱鬧”,不注意“門道”。經常做完實驗之後,對實驗的原理和實驗的結論不清楚。會產生實驗好做,但報告難寫的現象。多數學生對於小製作喜歡一探究竟,但是常常會虎頭蛇尾,針對這種情況,要利用中學生物理課本關於小實驗、小製作的插圖,結合教師教學進度,優先選擇容易的實驗和製作。

  組織中學生一觀察、二議論、三準備、四動手實驗。先觀察物理課本的相關插圖,再弄清實驗器材和儀器構造,再議論實驗和製作中的關鍵。準備需要用到的器材,最後動手實驗和製作。每個中學生在充分準備後都能夠取得成功。因為成功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滿足,又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的興趣。這樣一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實驗的能力和動手實驗的技巧就會逐漸提高,自信心也就隨之增強。中學生的看圖實驗過程,還可以減少隨意性,增加實驗條理,減少對實驗的盲目性,增加對結果的預見性。因為看圖過程,也是瞭解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和步驟的過程。一些中學生在看圖製作中,互相較量、互相商討,從一開始的照葫蘆畫瓢,到逐步改革完善基礎,追新求異,充分體驗科學探討的過程。

  初中物理課本插圖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初中物理教材的內容很重視將知識與實際聯絡在一起,同時也加強了和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的聯絡,所以課本中的插圖也體現出了這點。

  比如說書中插進了一副菜餚的圖片,這就告訴學生我們在生活中像菜香等味道都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還有一副摩擦絲綢的圖片,告訴了學生摩擦可以產電,因此能吸起紙屑;一幅小女孩玩蹦床的插圖表現出了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以及電視機的三基色、旱冰鞋產生的摩擦、飛機起飛的轟鳴聲等等。

  類似這樣的圖片書中還有很多,這些圖片除了反映了物理現象,還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情,那麼當學生在生活中遇見了這樣的事情,自然也就很聯絡到物理課上所學到的知識,從而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所具有的奧妙。

  雖然說初中學生已經具有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其水平還比較低,處在經驗型到理論型過渡的時期,而初三學生則是多數屬於運算思維。我們在講解物理過程的時候,單一的文字總是顯得那樣空洞、枯燥,因此插圖也就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