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反思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給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進行了一次洗禮,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已基本形成,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物理課堂教學反思篇一

  1.講授過度,學生回答過少

  講授過度的現象存在於物理教學的各個部分。以概念教學為例,有的教師對概念的教學“放得過開”。如有的教師讓學生為概念命名,結果學生的命名五花八門,白白浪費課堂時間。有的讓學生自學書本,在找出書上有關概念後,對概念的內涵或外延不作一定的分析,使學生看過書後對該概念的理解還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在今後遇到類似問題時思維缺少主動性和方向性。倘若遇到較難理解的概念,更會無所適從。

  2.拓展過度,學生思考過少

  學生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一定範圍內的練習很有必要,但不能過度。練習過度現象首先體現在“題量過多”方面。在練習課和複習課上,部分教師習慣安排大量練習題。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時間,學生絕大多數時間在埋頭苦練。苦練的同時教師包辦過多、提示過多,學生在題海中沒有獨立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這種企圖依靠學生被動的量的積累來實現教學質的優化的做法完全不可取。練習的密度和容量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後,學生在題海戰術中容易疲勞厭倦,這不僅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還直接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3.訓練過度,學生總結過少

  這類現象主要存在於涉及到操作活動較多的教學,如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幾何形體的教學、計算中有關算理的教學等。學生活動過度一是指 “活動頻繁”。這一現象造成學生每次活動時間都很倉促,思維淺嘗輒止。例如在認識圓柱和圓錐一課中,有教師安排了六次學生活動。第一次同桌合作學習,將物體分類;第二次是小組合作學習,舉例;第三次同樣是小組合作學習,認識圓柱的特徵;第四次是學生自學交流;第五次、第六次是練習安排。單純看每次活動,似乎都有必要。但一節課短短四十分鐘時間學生活動六次,每次活動時間都不充分,活動的效果可想而知。

  物理課堂教學反思篇二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資訊科技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

  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資訊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程序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絡,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啟于思,思啟於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裡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物理課堂教學反思篇三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規定:“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尚未體現提升民族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觀的物理課程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強調接受式學習,忽略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強調統一性,忽視地區差異和學生個性差異,難以適應各地學生髮展多樣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課程標準對初中物理教學做了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因此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