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讀名著讀後感
高中必讀名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曾經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麼走下去。“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說說《阿Q正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魯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曾經的他,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的訊息後,他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槍斃時結束,他的死,又是一場悲劇。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憤慨。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說,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著“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出一種性格。
篇二
在假期中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血腥味引來了一群鯊魚,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殘缺不全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敬佩這位老漁夫的膽識和追求,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我看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老人還有一個特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備的——謙虛,書中曾說到這樣一句話:”每一回都是重新來過的一回,他做的時候決不想從前做的成績。”這也是他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篇三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開啟: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裡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裡,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域性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後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裡總憋著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