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插花的特點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源遠流長,作為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其師法自然的優雅造型、形神具備的意境、生動豐富的色彩備受世人推崇。無疑插花也是代表之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不對稱插花,希望能幫到你。

        不對稱插花

我們看過現代西方插花後,再看東方的中國插花,會感到藝術風格迥異。中國插花在容器中自由自在地伸展,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好似全不對稱,細看卻是在不對稱中帶有均衡,極為穩定、妥貼。這就是中國插花獨特的不對稱構圖。

  花材:粉百合、粉玫瑰、澳洲蠟梅、白色康乃馨、唐棉。

  葉材:尤加利葉、散尾、高山羊齒、小春羽葉、常春藤。

  資材:白色羅馬盆、花泥、細鐵絲。

  製作步驟:1、裝填花泥:取適量吸足水的花泥,填於羅馬盆中,花泥高於花器口約4釐米至5釐米,備用;

  2、處理花材:取4至5片散尾葉作編織處理,以編草蓆的方式將葉片織成扁長狀。將常春藤的葉片去除留下藤條,備用;

  3:在花泥後三分之一處的中心位置插入唐棉定出作品高度,在左右兩側相對地插入經過編織處理的散尾葉定出作品寬度,注意要保持一側長一側短不對稱的形式。再在花泥的前方以組群的方式插入尤加利葉及高山羊齒定出作品厚度,這樣即形成作品不對稱三角形的輪廓;

  4、在插出的構架裡再插入其它花材來豐富作品,在唐棉的兩側以自由對稱的方式各插入一組玫瑰和尤加利葉,在視覺中心位置插入大朵的粉百合及成組的玫瑰,完善作品構架;

  5、作品大致完成,再插入一些散狀花材如澳洲蠟梅填補部分空隙,最後在作品的焦點位置插入已去葉的常春藤,從而在作品視覺中心形成一個空間擴充套件效果,作品完成。

  顏色搭配:使用大量的綠色葉材插作作品的輪廓,讓作品的基調非常清新,在視覺中心插入些許粉色百合及玫瑰,量雖不多,卻是點睛之筆,讓作品又生出溫情及浪漫的氣氛

  這種構圖法,也正與西方插花運用的均衡對稱構圖相異。

  西方插花是運用三角、圓形之類幾何圖形插制,左右對稱,造型整齊,獲得很好的端莊、典雅的裝飾效果。

  而中國插花,則在活潑的構圖中表達著富於生機的自然美,可以更好地抒情,表達意境。

  這也正是它最為動人的藝術特色。

  其實,中國插花的這種構圖法則,並非與生俱來的。最初的中國插花,構圖是對稱的。宋元時逐漸出現注重天趣的花鳥畫構圖,成為花鳥畫的主流,直接影響了插花。

  到了明代,高濂的《瓶花三說》、袁巨集道的《瓶史》,正式將插花不對稱均衡的構圖法則規定下來。從此,中國插花終於掙脫對稱的圖案化,由圖案美髮展到更具抒情性的自然美,由千篇一律發展到各具個性的不同面貌。在美學意義上,藝術性大大提高了:不僅是裝飾而已,更是抒情的藝術了。花傳情,正似文學中的詩言志,花如詩歌託物言情、言志,使瓶中詩意盎然。

  中國插花的構圖,是深受花鳥畫影響的,與山水畫、園林、盆景等也都一樣,是追求天趣的,這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構圖法則。

  西方插花構圖,植根於西方哲學中以人為宇宙主宰,崇尚人的理性,從數學比例中發現的哲學思想。故而採用幾何形的規範化構圖。

  而中國傳統哲學,提倡天人合一。古老的《易經》講迴圈變易而又不易、人們要遵循的天地宇宙陰陽八卦之道,為儒家思想繼承下來,是崇拜天地、順應天地,道家更是追求道,追求自然的生活狀態。而佛家也要求空無、澄淨,這樣就形成了天地與人不可分離的哲學思想。

  所以,在美學中,自然美就最受推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有此二句,深深影響著後世的藝術思想。在藝術中是以表現天然狀態、表現不加人工雕鑿的美為最高層次的美。

  這樣的藝術,使人們可從中獲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屬於暗示性的,不直接表達。

  也因此,插花象擬自然。因為心靈本身就崇尚自然,花心即人心,花本是人之心語。

  在容器中的花,與在天然的野地中的花一樣生長,活潑開放。也就是“寫生”、“天生”、“象生”。***高濂語***也就是“應物象形”,象自然之形。

  看似無定法,實際上也有程式的變化,可循之學習。不是那種種規則的三角形之類用花排成的幾何圖形,與天然無關的圖形。而完全是自然界的山葩野樹之姿。是從自然界的生態中汲取的,但又非完全一成不變的照搬。是經人心提煉的,反映客觀事物、又經主觀情感改造過的。將冗雜交疊的花枝盡都剔去,又不是以幾何圖案組合,而是加以更高層次的藝術性的提高、概括、取捨。顧愷之的《論畫》有說:“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佈勢,是達畫之變也。”藝術的實踐中要加上自己的臨場發揮、剪裁,精心佈置,形成勢,即氣勢。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云。

  “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見《瓶史》。

  “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見《園冶》,明代造園家計成著。今天的插花藝術家王蓮英等老師是把“雖由人作,宛若天開”反覆講述的。

  這也正是中國插花的靈魂所在,意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