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放鬆的分類和方法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是因為練太極拳要求放鬆。放鬆能緩解精神疲勞,能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何謂鬆?鬆是指修為的方法,是身心於規矩之中的自然放鬆,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勁。要想鬆就要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穿於動作過程之中。練拳時鬆,關節是開啟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面板的毛孔是隨呼吸和動作的開展而開放的,精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練鬆不成反變為懈,懈時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面板腠理***腠理一詞源於傳統中醫,指面板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緊張,精神萎靡不振。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其表現是上下癱成一堆。腰懈則身癱,胯懈則身傾,膝懈則立不定。做到鬆而不懈,這是練功的關鍵。練鬆並不是一點力氣都不用。

  試想如果連一點力氣都不用了,還能走架和推手嗎?練太極拳時身體的放鬆,實質上是在意識的控制下儘量少用拙力。在動作過程中,如果只用一分的力量就夠的話,就決不用一分半的力量,這就是太極拳巧勁省力的學問。放鬆其實只是一種通向高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徑,並非最終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麼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在鬆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內氣和不斷增長靈性,通過放鬆結合其他多方面的訓練,鍛煉出一種剛柔相濟、輕沉兼備、鬆活彈抖的螺旋式的整體勁。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刻理解放鬆用意的重要性,要體悟“鬆為太極拳術之靈魂”這句話精髓所在。

  

  第一是鬆靜。即鍛鍊一種放鬆的心態,這也是放鬆的人手點。武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武禹襄公日:“先在心,後在身。”心靜無為是實現鬆的前提和保證。練太極拳首先要心靜,只有神經中樞***大腦***鬆靜,思想集中,心平氣和,才可以開始動作。太極名家蔣家駿先生說:“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練拳時先鬆心,後鬆身,心身俱鬆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的放鬆程度,是受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影響的。練功時,大腦越入靜,神經興奮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鬆,血液流動就越好。

  但是練大腦入靜的功夫絕非幾日之功,需要一個鍛鍊過程。心靜不是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鬆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才能進入無慾無求之境界。單一地求鬆並不能做到真鬆、全鬆。不少習練太極拳者雖深知盤拳揉手須周身放鬆肢體無一處用拙力、無一處僵滯的要求,但卻因找不到要領而很難真正做到,他們往往只知道放“鬆”肢體去練拳。這樣從形體動作上看似柔軟優美,但周身或多或少總有一部分沒有放鬆。其實實現鬆的障礙就在於行拳者自身急切求鬆的意圖,他們往往越急切地想放鬆,心情反而越緊張,一顆心老懸著放不下來。

  刻意追求和意念過重的心理因素,恰恰導致了與真鬆境界的背道而馳。有些人把太極拳練得軟綿綿,稍微用一點力卻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來,這樣既沒有柔,也沒有剛,這種練法練成的不是“由鬆人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而是一種體操式的太極拳,即圈內人俗稱的太極操。鬆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是看不出來的。

  要鬆得好,就要加強心性方面的修煉,在推手對練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心性修養,心裡鬆不下,形體又如何能鬆得好呢?內外鬆不好,又怎能使自己聽勁靈敏、化勁乾淨、發勁乾脆呢?鬆是太極拳勁道的根本,鬆不下去便無法求得整體勁。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越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所以在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人手,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從而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鍊自己的鬆活、引化的本領。學太極拳不久的愛好者,要先鬆心後鬆身,不宜過早找勁,亦不宜追求練鬆功的“氣感”,應該首先求得神經中樞的鬆,接著求得面板腠理和肌肉韌帶的放鬆,再接下去是關節的放鬆和用意識導引內臟的放鬆,如胸鬆腹實、氣沉丹田等。鬆自然能柔,而柔卻不一定能鬆,所以要先求鬆,鬆而柔生,進而鬆柔兼備,進而鬆而能沉。

  第二是鬆展。在大腦人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鬆展、拉長。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鬆”、“對拉拔長”、“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節節貫穿要求的體現。腰胯以上鬆開往上領拔,腰胯以下鬆開往下沉墜,上領採天之氣,下沉接地之力,這就是鬆展的重要體現之一。***若練低架拳求鬆展長功,宜注重這個要領,否則容易造成下肢僵緊不活,影響全身放鬆。***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相寓。

  第三是鬆沉。鬆沉包括內氣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關節的鬆沉。鬆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下蹲,亦不是整個身子低下去,而指的是丹田內氣的下沉。太極拳名家蔣家駿先生說:“只要周身鬆開了,氣自然會沉下去。日久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打拳時,除了“虛領頂勁”以外,身體其他部位都應處於鬆沉的狀態。如上肢的鬆肩、墜肘,下肢的鬆胯擴膝、湧泉穴貼地、腳趾抓地,中盤的鬆胸實腹,都是這種周身鬆沉的要求。這種肢體上的鬆沉,有利於真氣下沉,重心下移,從而穩固下盤。下盤沉穩,又有利於中盤和上盤的輕靈,從而達到輕沉兼備,一旦鬆柔與輕沉兼備,在往後的行拳中就會處處體現八面支撐的勢態。放鬆要鬆得乾淨,要絲毫雜念也沒有,要瞬間放鬆到腳下。能鬆腰,則氣自能下沉,兩足增力,樁功穩固。

  真的放鬆到意、氣、力都沉入腳底,且人地很深時,會感覺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領起的感覺,便會加深全身向下鬆沉的體驗,這時才能真正領會“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拳意,而項頂頭懸也會於自然中形成。就太極拳的特點來說,這裡說的“鬆沉”是相對“鬆而輕浮”來說的。一般人認為“沉”與“重”是一樣的,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在武術詞典裡“重”為有形,其力呆滯。而“沉”則不同,沉勁活,似鬆非鬆,似緊非緊。在鬆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輕靈的同時,亦一定要注意克服雙浮之病。

  第四是鬆活。鬆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個關節的曠量鬆活,二是以丹田為核心帶動肢節順逆纏繞之柔韌性的鬆活。關鍵在於通過打拳,特別是通過鬆腰和胯襠勁的鍛鍊,不斷增強關節的鬆活性、韌帶的柔韌性和肌肉的彈性,從而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從動作的形態上來講要求鬆圓,動作非圓即弧,在腰胯的帶動下身體各部做螺旋的纏繞運動,合也螺旋,開也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處處體現了公轉、自轉的運動規律。

  修煉太極拳,無不以底樁沉穩、腰身活潑、上肢輕靈為要旨。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只有每打一勢輕輕執行,用力越少越好,才能動作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鬆,不鬆就不靈活。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內外協調運動,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滯、富於彈性和韌性,“鬆活”能隨時靈活地集中於某一點,從而發展出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勁完整。鬆則沉,沉則輕,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即濟南洪均生先生的隨遇平衡理論。

  第五是鬆擊。諸如短勁、透勁、驚彈勁、崩炸勁等太極功夫的鬆擊手段,以鬆透全身的整勁求得快準、冷狠、入裡透內、驚心動魄的擊打效果,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內勁就是鬆擊的體現。太極宗師洪均生生前曾有人問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洪宗師答日:“我是鬆著勁打的。”

  要體悟鬆擊,先要理解和認識“鬆”與“緊”的關係,這樣有利於進行“由鬆入柔至剛”的技擊訓練。練太極拳時往往強調一個“鬆”字,因為“鬆”是太極拳術之靈魂,但也不能不談“緊”字。太極拳明師劉習文先生在《緊是太極拳的禁區嗎》一文中說:“太極拳鍛鍊要求的放鬆,是自然的放鬆、綿柔的放鬆、輕靈活潑的放鬆、‘用意不用力’的放鬆:太極拳鍛鍊要求的縮緊,亦為自然的縮緊、綿柔的縮緊、輕靈活潑的縮緊、‘用意不用力,的縮緊。

  太極拳練得越鬆,內勁就越整:勁越整,打擊點越小;點越小,穿透力就越大。這就是把鬆緊練至恰到好處的結果,亦是鬆擊的功夫。

  第六是鬆空。全體空靈,應物自然。鬆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鬆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應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練至虛無至極時,身體在受襲時突然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反應,傳說功夫高深者可使自己在受襲時安然無恙,而襲擊者卻被髮放出去。鬆乾淨了就是鬆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練太極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不假思索地練習,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第二要手空,兩手心空鬆。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手中要如挾有一個皮球,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第三要腳空,兩腳心要空鬆。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極拳名家郝少如先生說:“要空中有鬆,鬆中有空。”鬆空則是練太極拳達到了無形無象的高階階段,此階段沒有幾十年的潛心追求和明師高人指點是無法達到的。

  有些追求深入研練的太極拳發燒友看了不少拳書和請教了一些名師,但其練拳仍不能做到鬆,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沒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楊式太極拳名家董英傑先生在《太極拳釋義》一書中說:“不得真傳,身體略壯,學拳十年,終是糊塗。”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鬆練到好處,若沒有一位有師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懷太極功夫的明師***不是小有名氣的名師,而是既名又明的老師***的言傳身教,是難以悟得透徹的。就太極拳而言,其動作的細微之處及道理的深奧玄妙,多有隻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之處,只有經過明師點撥和自己的刻苦研練才可悟其真義。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多瑞先生說:“‘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某個角度講,能鬆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鬆,恐怕非經過高人的指點才能行,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鬆到了一定的坎上就過不去了,需要老師的引導。”拳友們大多知道初學慢練的重要性,只有慢練的功夫達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覆鍛鍊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鬆,能鬆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一定的階段後,就可隨心所欲地快練,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須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不要放過。以慢練鬆才好採氣、養氣,摧僵化拙,不但能體悟拳架的細微變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練出周身一家的內功來。

  怎麼才能以慢練鬆呢?那首先要看各家老師的教法如何,然後加上學生的悟性和苦功。 發人時,從拳理上講腕要靈活,手須鬆軟,才能起到中指根通出的內勁指引方向的。腕的後援是肘勁,在與對方接手直至將對方發出的過程中,肩、肘、腕、手必須鬆軟圓活,這樣才能使內勁暢通無阻地射向對方。無論是“力發於足”或“力由脊發”,力要到達手指作用於人,都要經過一個傳遞的過程。人的腳作用於地會產生反作用力,由於複雜的肌腱、骨骼、關節等的傳遞,力可能不同程度地被傳遞系統消耗,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自己身上做到大鬆大柔,如鬆九節***腳踝、膝、胯、腰、脊、頸椎、肩、肘、手腕***、鬆八段***腳、小腿、大腿、脊背、脖頸、上臂、小臂、手掌***。又譬如說體悟“胸部能鬆空,才能做到胸中運化”這句話,鬆胸內含的要求是胸肌從兩鎖骨處向下鬆沉,胸骨不是內凹,而是向下鬆開。

  含胸不是向體內收小,而是在鬆開的情況下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樣做能使膻中穴鬆開而空,心胸開闊而氣順神爽,同時兩胸分前後虛實時亦運化如意,鬆胸的要求不在外形的變化,而是內在肌體的鬆空活動。

  太極名家蔣家駿先生常說:不論治病、保健,都應抱著求鬆圓信念來練習太極拳,在“心靜用意,身正體鬆”的原則下,認真正確地一個姿勢一個姿勢地練習符合武術含義的動作。即練習太極拳要求思想放鬆和肌體放鬆,思想集中,能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大腦疲勞,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增進新陳代謝的機能,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減緩衰老程序。“體如能鬆,則百病不得上身。因體能鬆,則氣血流暢,筋脈和同,五臟始得平衡,上中下三焦,了無阻礙,則病何能侵其體也……苟能得其健康,便是祛病,能祛病,即能延年。”所以說,無論是對功夫派的太極拳愛好者,還是健身派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下功夫揣摩放鬆,,細心體悟練鬆,確實能使自己的拳藝產生質的飛躍。當然練太極拳做到放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花許多時間和流許多的汗水,但只要潛 心刻苦修煉,總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