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陳式太極拳健身特點

  陳式太極拳是我國太極拳起源最早的門派,其有很高的養生價值,是當代人養生的“一桶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介紹

  健身特點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說明氣是受意的指揮。此處所謂的氣,是一種內氣,不是人肺部呼吸的氣。這種內氣,中醫理論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而來的,叫做元氣、正氣、先天氣等。武術家把這種氣叫做中氣、內氣、內勁等。

  陳氏稱此氣謂中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陳鑫的《中氣辯》與《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兩篇已講得很明白。意是意識,是屬於精神現象,亦謂之意念,古人謂之心,是腦的代稱。

  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氣,即是以心行氣。所以拳譜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我們知道了意和氣的意義,那麼打拳時的每一動作,須先要經過大腦的想象,這就是用意,練習日久,自然覺得有氣。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促使人體生物電位升降。

  電位升高,則血液迴圈加速,血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覺到有氣。這就是所謂內氣的發生。這個氣是聽意的指揮,所以說,練太極拳是用意行氣。至於呼吸之氣,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

  呼吸要配合動作的開合,開則用呼,合則用吸,並使呼吸之氣由丹田出入。 陳氏太極拳用腹部呼吸,動作的緩急與呼吸配合,有丹田內轉的作用,不是單純的氣沉丹田。

  太極拳的一舉一動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沉著,久練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深奧的境界。

  奎於所說的氣到勁到的勁,是經過鍛鍊太極拳後獲得的,所以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因此太極拳是一種“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氣運動。

  拳論講:“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心是發令的,氣是奉令而行的,氣再運動身肢,所以叫做:“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健身特點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彈性運動提出了將身肢放長的方法

  ***1***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忌弓背***;

  ***3***沉肩墜肘;

  ***4***開胯屈膝的旋轉。

  這四個方法是使身軀、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長。肌肉在受力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但當引起伸長的外因消除後,肌肉就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種彈性。

  太極拳就是鍛鍊這種肌肉的彈性,經久放鬆與收縮的鍛鍊,也就能自然地加強身肢各部分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素質。

  對於生理健身說可以使血管暢通,增強新陳代謝和氣體的交換,能得到更多的氧氣,降低血壓,防止血管硬化;對於技擊方面,由於曰久鍛鍊這種肌肉彈性,可以產生一種擁勁。

  掤勁是太極拳勁的基礎,無論是捋、擠、按、採、捌、肘、靠都要有掤勁***推手的擁是對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有向上之意的掤***。

  也可以說周身都要有這種擁勁,才能夠做到當外力來時可以抵禦和反擊,所以太極拳有“擁勁永不丟” 之語,在陳鑫著作中說: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虛虛開張。”

  這就是說運動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面板和骨節處處都要放長鬆開。

  健身特點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螺旋運動中纏絲勁的實質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的。因為每一動作是由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其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

  纏絲勁的作用是可以將外來的壓力因旋轉而落空,在太極拳的術語中叫做化;同時還可以牽動對方的重心而乘勢反擊,術語叫做發。

  在生理健身方面,這種螺旋形的纏絲勁能促使全身節節貫串地推動,對內臟器官能起一種按摩的作用,使顯於外的神氣發生鼓盪,因而可以健強大腦皮層,增強全身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

  纏絲勁的種類可分為基本的順逆纏絲和方位的進退、大小、裡外、上下、左右等五對纏絲。順逆纏絲勁表現於上肢手臂者,是順纏手心轉向自己面部,逆纏手背轉向自己面部。表現於下肢腿部者,是順纏膝部由內轉向外,逆纏膝由外轉向內。

  這個分類是依據陳鑫的著作《太極拳纏絲精論》而來的。陳鑫先生對每個拳勢關於纏絲勁執行的線路和經過的經絡穴道,都講的很清楚。

  纏絲勁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纏絲合成一個整圈,同時結合裡外,使平面圈變成一個立體圈,這正是纏絲勁的螺旋運動的特色。

  其次,為了在練拳時有左右逢源、連隨於人、節節貫串和周身一家起見,又有大小、進退兩對方位纏絲的配合,以滿足健身和技擊上的需要。

  健身特點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虛實運動,在這個特點的標題中提出的兩個前題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隨。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是一種最經濟的動力活動。

  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就是上下相隨,同時起調節內勁、保持中正的作用。

  初學時劃分虛實的比例最費工夫,可以大虛大實,此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虛實的最深功夫。

  陳氏太極拳對於虛實一事,極為重視,拳論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要以意念的虛實為虛實,還要講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腿部因為要支撐全身的重量,比較上部手的虛實要顯露於外。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總要使步法的變換靈活迅速。 而且不但手與足要分虛實,全身各部都要分虛實。

  大概說起來,胸部關聯著上肢的虛實,腰部關聯著下肢的虛實,各部分的虛實,相互呼應且有相吸相系之意。 太極拳的動作圓圈,在轉圈過程中,虛實在變換。半圈為虛,半圈為實,虛實合成一圈,這就是陰陽變化的道理。

  健身特點五、以腰為軸,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譜講:“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說明為了要達到所謂一動全動的目的,必須以腰脊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帶頭。

  因為腰與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軸的功能,如果能夠配合螺旋運動的纏絲勁,就可以達到節節貫串的要求,從而發揮離心力與向心力的作用。做到節節貫串以後,就可以達到周身一家的功夫。

  練成這種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動,就能使全身內外各部配合著動起來,做到內外相合。

  這種貫串各關節的運動,可以增強關節功能,阻止關節退化,因此太極拳有健身防老的功效。節節貫串運動出來的勁,也是要運用纏絲勁,所以是形成一種關節與肌肉貫串起來的“貫串勁”,這就是節節貫串的實質。

  節節貫串運動的掌握是在運動時,必須由腰脊作發動機,以腰脊為中心,這樣才可以練好節節貫串的功夫。

  陳鑫著作中對於貫串一事說得很多,大都重於內部的氣與顯於外的神,他說:“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

  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陳鑫所說的神氣貫串,一氣相生,一氣貫通等,也就是要求節節貫串,進而招招貫串,要達到貫串一氣,對於所謂拳勢之起、承、轉、合,必須明白且研究清楚。

  健身特點六、相連不斷,滔滔不絕地一氣呵成運動

  一氣呵成運動,是節節貫串的進一步,也就是做到招招貫串,使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這個一氣呵成招招於內勁的不斷,也是可以使運動量增大的方法。

  其具體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

  這些也是要在纏絲勁的運轉中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的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餘意接續下去。萬一意與動作也脫了節,形成意外馳,動作無主,變成內外不一時,這是意也斷了,那就要運用意和勁的餘神來接續下去。

  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練拳架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流的滔滔不絕,中間毫無御勁的地方,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可自然地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

  太極拳《正功解》上說: “太極者圓也,無論上下左右,不離此圓也。太極者方也,不離此方也。圓之出入,方之進退,隨圓就方之往來。方為開展,圓為緊湊,方圓規矩之至,孰能除此以外哉。” 這是方圓相生之理由來。

  在初學時一切動作要求圓,等到功夫相當純熟之後,在運勁到達終點時,就要在圓中體現出方來,那就可以表現出各種勁道,亦即是發勁。

  如果能夠練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只運用肌肉面板的漲縮和骨的微轉,變換角度來實施拿放,制敵於不知不覺之中,到了這種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顧慮有斷勁發生。

  這是表示已經達到方圓相生的高度境界,而且在練拳時的神氣一定隨著動作而動盪,能夠神氣動盪,也就表明內在的意識沒有離開動作而外馳,也就是一氣呵成了。

  健身特點七、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論說:“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週四體,至柔至剛,實備幹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

  在初學拳期間,因為人身原來有一股僵硬勁,要力求柔軟來化去這原有的僵硬勁,所以在這時間練拳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這段時間稱之謂求軟催僵時期。

  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地動作,這時愈柔軟愈能催去原有的僵硬勁。

  要練到一點僵硬也沒有,動作起來能節節柔軟地貫串起來,那就做到所謂有心求柔,無意成剛的全身鬆開,是一種有意識的鬆,不是一種像一堆爛泥的鬆,同時也不是有絲毫努力鼓勁。由鬆開的放長來使身肢產生一種富有彈性的搠勁。

  練拳練到極柔軟以後,再用功練習,使這種具有彈簧勁的掤勁加強彈性,就成了太極拳的剛。這種剛是經千錘百煉出來的富有彈性韌性的剛,這種剛也是要從纏絲勁的絞來絞去中練出來的。

  有了由柔練出來的剛,就可以達到忽柔忽剛,亦柔亦剛的境界,這個時期稱之謂練柔成剛時期。達到了可剛可柔,忽剛忽柔,亦剛亦柔的程度,更進而配合著拳勢的開合變換剛柔。

  原則上是在神氣上隱的時候是柔,顯的時候是剛;在拳勢上是通過開與合,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勁到達落點時,則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勁勢開合的配合,剛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

  落點是運勁到達盡頭之點,乃是神顯氣聚之處,所以此時此處運用剛法,可謂恰到好處。除此以外,在一切開合轉換過程中,因為都是神氣鼓盪和圓活轉換變化的過程,此時均宜用柔法。

  概括起來說,每個拳勢動作都有開合,每個開合過程中都有運勁的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他都用柔勁,這樣就會達到剛柔相濟。陳鑫:“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健身特點八、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拳論:“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又說:“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成時,其速無比。”

  快慢的涵義有二。指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二指每一個拳勢中的運動速度快慢。在轉關處慢,過了轉關後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發後復轉慢。

  第一個含義是練拳快慢的發展程式。在初學階段,萬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勢的正確性。不過慢也不是慢無限止,不能慢得痴呆,必須在神氣鼓盪和意氣靈換的條件下求慢。

  這個求慢的練習時間,大概要經過一二年。以後隨著熟練程度的加深,漸漸加快速度,也就是縮短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同時也是鍛鍊勁的時間。但快不可發生浮飄與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