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聚會講章

  基督徒聚會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的復活,並表達對耶穌的敬拜。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

  災難帶來的提醒

  經文:耶29:7;太23:37-38,24:20

  自然災害在聖經中常被稱為災難,近年的災害越來越多,它給基督徒帶來什麼提醒呢?我們怎樣面對災難呢?根據上帝和耶穌的教導,面對災難,我們要:

  一、有認識

  有弟兄姐妹容易認為災難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是人類罪惡太大所致。早在兩千年前,猶太人就有這樣的觀念,甚至願意得到耶穌的認同。如路加福音十三章1至5節所記:“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摻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但耶穌並不同意他們的觀點,耶穌告訴說他們並不比遭遇橫死的人強,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時不能隨意猜測,反要自省悔改。要知道,災難由來已久,早在始祖肇罪之始,災難就開始伴隨著人類;今天,就是我們有聖靈初結果子者,也是心裡嘆息***羅8:23***,難免受災害的驚擾。古往今來,不僅非基督教地區會發生災難,基督教地區也會發生災難:非基督教地區的印尼、汶川、玉樹有災難,基督教地區的海地、美國也會遇到地震、颶風等災難,信奉上帝的波蘭總統的專機也會遇到不測。這個世界難免有天災人禍發生,只有到了新天新地,再沒有罪惡,再沒有咒詛,也再沒有災難了***啟21:4***。

  二、有禱告

  1、為災民禱告。基督徒要為受災的民眾獻上禱告,給他們予精神的撫慰。今天,玉樹災區的同胞正在疼痛、寒冷、驚嚇、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我們以高度的憐憫同情為他們祈禱,求慈愛的天父上帝撫慰他們、醫治他們心靈的傷痛,求主使他們在生死麵前,更深地思想生死存亡的人類最基本的問題,對人類何去何從最根本重大問題明明白白,滿有把握……我們在精神上為他們獻上祈禱,也包括給他們肉體的物質的幫助。聖經告訴我們愛的最高境界: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羅12:18***,更不用說我們的同胞遇難有各樣的需要了。

  2、為災難禱告。就是求主把這些災難挪去,使我們免受災難。有基督徒覺得災難是上帝警戒不接受基督的人的,好像與我們無關,這並不完全符合聖經教訓。耶穌曾經告訴門徒將要臨到耶路撒冷的大災難,是因為這個地方常殺害先知等,然後耶穌要求門徒說:你們應當祈求,叫你們逃跑***逃躲災難***時不遇見冬天、安息日***太24:20***。當時門徒應該驚愕:我們要祈求?我們要逃跑?災難不是為了審判那些逼迫你和先知聖徒的人麼?怎麼牽涉到我們呀?但耶穌的話語中確實包含這樣的事實:這個地方有災難,凡住在裡面的包括門徒都會遭殃。

  耶利米書29:7節記載,上帝要被擄的選民為巴比倫城求平安。但當時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神的選民對巴比倫非常惱恨,巴不得他們快遭災難,怎麼能為他們求平安呢?但神卻要選民求平安,“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那城不平安,居住其間的皆難平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要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禱告,世界平安了,我們就平安了;為我們所在的國家禱告,國家平安了,其間的我們才能隨之平安;為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禱告,這裡平安了,也在這裡居住的我們才能平安!

  三、有預備。

  災難特別提醒我們要預備妥當。以前基督徒習慣於等候耶穌來提接我們,因此我們可以按部就班從容不迫地慢慢預備,現在頻繁的災難提醒基督徒要儘快預備好見主。災難可能在任何地方發生,不要盲目僥倖,要清醒預備。據說有基督徒心存僥倖,以為基督徒地區會特蒙上帝保守,不會遇見天災人禍,可近段卻發現信奉基督的海地照樣會發生強烈地震;信奉基督的波蘭總統專機照樣會墜毀……而且知道罹難的基督徒立時就要面對主。按耶穌的說法,對災難不應驚慌失措,乃要昂首挺胸去見主。但是能夠昂首挺胸麼?根據聖經記載在基督面前昂首挺胸必須符合一定的要求:約一2:28,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於慚愧。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林前1:8***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5:3***這樣才能在主面前坦然無懼。

  要做到這些,具體需要:

  1、生活上,要有美好的見證。基督徒既作了神的兒子,他們的言行應當比世上最好的人更好,在人面前才能作有力的見證。他們應當比其他宗教中的虔誠分子更好,因為他們所事奉的是那位最聖潔公義的神,是那位“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的主。如果世上有其他的人比基督徒更好,那便是基督極大的羞辱。

  2、生命上,應該像五個聰明的童女,常常被聖靈充滿,油滿燈亮,又要常常穿戴信望愛三樣屬靈的衣服***帖前5:8***。

  3、工作上,無論我們恩賜大小,都要像良善的僕人那樣,為主多賺取靈魂。

  這樣,我們便能昂首挺胸迎見基督了!

  二

  聽道的屬靈加減律

  可4:10~25

  在中國的道統裡有十六字心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心訣可應用在我們對道的態度。我們試看從幾方面來分享:

  一、從聽道群看屬靈加減律

  1.人心***雜於人、失其正***、惟危***危殆而不安***、道心***未雜於人、得其正***、惟微***微妙而難見*** 耶穌講道時聽道的人很多,可分成幾種型別:有些人聽了道不但沒有得著幫助,並且後來的光景比先前更不好;有些人聽了道沒有得著,也沒有失去;有些人不但得著祂的話語,而且豐富的結實卅倍、六十倍、一百倍。另有一群人則是背道的,聽道是為要抓耶穌的把柄。就像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不但控告耶穌,至終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道統的十六字心訣中,「人心惟危」是說我們一般人的心是雜以人,有很多的混雜,失其正心。「惟危」是危殆不安,這樣的人心是非常危險的,對道非常輕浮;所謂「道心」乃指我們的心是得其正,不雜以人;「惟微」指微妙的真理是不容易明白的,卻是非常微妙的,但只要我們有心就可以明白。

  2.聖經中的人心***蒙脂油、成見、輕忽、詭詐……***、門徒的道心***慕道、尋道、得道之心***當我們的心裡充滿了成見和私慾,就會將所聽的道擠住。耶17:9:「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們聽了道,若沒有主幫助我們調整心態,可能不但得不著幫助,反而產生反感,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求主幫助我們有一顆道心,如同十二個門徒是慕道、尋道、求道的人。「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迴轉過來,就得赦免。」***可四12***耶穌講比喻不是故意讓人不明白,乃是藉此幫助我們明白真理。但有些聽道的人雖不明白比喻,卻沒有進一步尋求瞭解;他們不想聽,也不想明白,只是湊熱鬧。假如他們明白真道,就會得著赦免。

  3聽道所需的心態***12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戒慎其所不睹」是說我們要看清「不清楚的」。「恐懼其所不聞」是說聽不懂的也要戒慎恐懼。當我們讀聖經時,讀不明白的就要默想。「莫見乎隱、莫見乎微」就是隱藏的會被看見。「莫顯乎微」就是很微妙的真理,好像不容易看見,但仍會顯明出來。

  4.明白這一切比喻與明白一切比喻 耶穌在天國的比喻中,首先提出撒種的比喻,耶穌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麼﹖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可四13***所講撒種的比喻,我們一定要明白;得著比喻的真理就能明白其他一切的比喻。

  5.G12的門徒與領袖該有的道心 G12是每個人都作主的門徒,每個人都可以做小組長,這與我們聽道、讀經有很大的關係。箴言25:2「將事隱祕乃神的榮耀;將事察清乃君王的榮耀。」神不是故意將祂的話隱密起來,而是天國的奧妙並非我們馬上可以看清楚的。我們願意將神的話考查清楚,就是君王及領袖的榮耀。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領袖,並且與主一同做王到永遠。神的話好像是隱密的,但是當我們繼續默想、禱告,我們就能用神的話造就自己也造就別人,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對神的話認識不深就不能服事,只要我們願意,神的道就可以顯明出來使我們得亮光。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平信徒,神樂意幫助人查考聖經,更多的認識神,被神使用。

  二、從撒種的比喻看屬靈的加減律

  1.雜於人、失其正的人心;2.未雜於人、得其正的道心;3.保守你心、惟精惟一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清心~專注~平衡

  耶穌由撒種的比喻講到四種心田:撒在路旁的,表示種子撒下去沒有生根,因為土很硬,聽道不明白,有很多成見,因此神的話進不去,就像飛鳥將土裡的種子奪去了。撒在石頭地上的人,他們聽了就領受,但是太陽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土淺,根沒有辦法紮下去。我們要除去自我與成見,使我們的心不被人的觀念左右。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今生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在我們心裡,所以即使聽道,種子也長不起來。好的心田是除去我們裡面今生的思慮和迷惑。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示道的可貴。其實孔子所聽到的還不是完整的道,但是古人都覺得如此寶貴,何況神道成肉身的道?我們若虛心領受主道就會得著力量。

  4.精微、微妙的道種結實百倍「惟精惟一」是我們要有專注和清潔的心,擇善固執走中庸之道。我們讀聖經時,先要有清潔專注、渴慕的心,當我們領受神的話語,就能結實卅倍、六十倍、一百倍。求主幫助我們都作門徒,領受從神而來的渴慕,讓神在我們身上動工。

  三、從燈的比喻看屬靈加減律

  1.拿燈來放在鬥底下、床底下的人 ***1***以背來聽道***筆記一堆放床底下***詩篇119:105節:「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燈就是神的話。我們不該將神的話放在不該放的地方。希望我們每一次主日崇拜、小組查經都做筆記,不是將道放在床底下,而是記在心版上。***2***燈放腳後,車無前燈只有後燈;***3***為別人聽道,不為自己聽道 有些人爬山時走在最前面,好心的將手電筒照向後面的人,但是自己前面的路沒有光照,反而摔倒了。我們開車的時候,假如只有後照燈沒有前燈,雖然後面的車不會撞上,但卻可能撞到前面的人。因此我們需要腳前的燈。為別人設想雖好,但我們聽道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

  2.燈臺上的道:燈放燈臺上~神的話是腳前燈、路上光。當我們將燈放在燈臺上,真理就會在我們的內心顯明。

  3.銳利如劍的道: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潛雖伏矣、亦孔亦昭***詩經*** 神的話比兩刃的劍更利***來四12*** 馬可福音第四章22節:「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就是隱藏的一定可以看見,很精微的也可以顯出來。「潛雖伏矣」乃指雖是潛藏在水中,卻仍可以看見。我們不要以為神的話是隱藏的,神的話是可以顯明的。詩篇139:2節:「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神是無所不知的神,有人說:「那我們不是沒有私生活了嗎?」我們在神面前怎麼可能有私生活呢?「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 我們的心思意念在神面前都是赤裸敞開的,當我們被神光照就會看見心裡的汙穢。但神的話並不是要定我們的罪,因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4.有耳***逆耳***可聽與率性之謂道 耶穌常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四23***,假如我們只是喜歡聽順耳的話語,就不會得著幫助。神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9***我們要來到神面前,求神給我們受教的耳,使我們不但願意聽,而且樂意聽不喜歡聽的話,成為真正受教的人。

  四、用量器比喻看屬靈加減律

  1.你們所聽的要留心。危者愈危、微者愈微 耶穌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可四24***我們要留心聽神的話,反覆思想,否則危則愈危、微則愈微。法利賽人聽道之後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門徒聽道之後將自己奉獻給主,他們感受到神話語的微妙而委身。求主幫助我們要留心聽神的話語。

  2.用什麼量器量***擴大加深你的肚量*** 「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可四24***我們聽道的時候,心裡容量有多大,神就照樣量給我們。假如我們有更大的量器,渴慕神的話,神的話語就多多加添給我們。

  3.聽道的屬靈加減律 耶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13:12***舊約中記載,「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亞伯拉罕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創十二4***「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廿二2*** 於是亞伯拉罕就將兒子帶到摩利亞山上預備奉獻,因此神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7~18***亞伯拉罕因著大量器,得著神更多的賜福。

  彼得和猶大都不是完全人,猶大讓魔鬼進到他心裡,起了貪心將耶穌賣了,後來他雖良心發現,但無法感受神的赦免而上吊自殺。彼得三次否認主,但是當「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約廿一15***這是一個擴大的量器,彼得讓主的話語進入他的心裡。當「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廿一15***他開始為主證道,使許多的人信主。若我們清心、專注在神的話語上並順從神,神必將得救的人不斷的加給我們。

  關於三位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聽見神的話,因著順服成為蒙大恩的女子。伯大尼的馬利亞坐在耶穌的腳前聽道,清心、態度專注,她有一個很大的量器,領受主豐富的恩典。抹大拉的馬利亞本來被鬼附,當耶穌把鬼趕出去,她開始跟隨耶穌,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三天覆活後,耶穌第一個向她顯現,因為她對主的道有大的量器。求主幫助我們學習這三位馬利亞。雖然我們不完全,但是我們都有一個量器,願意領受神的話。

  遠志明弟兄曾說:「神州古道,我們在西周就失去了,所以古人嘆息。」在政治上道若是王道,就是好的;若是霸道,百姓就會非常悲慘。孔子求德,希望道成為德,就發展出儒家道德體系。另外當道成為教,就帶出很多的偶像與迷信。聖經中講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主耶穌不但是理論的道,更是一條真實的道路,我們在祂的救贖裡,更可以得著生命之道,「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三

  翻過的餅:聚會與散會

  引言:我們的教會,更確切地說是中國各地的教會,向來都非常注重聚會。每當讓我們去衡量一間教會好或不好時,就會用聚會的多少、聚會人數的多少、聚會人數的增長來衡量。當我們去衡量一位基督徒是否熱心時,也會以他是否每週參加主日崇拜、是否奉獻、是否參加團契聚會、是否參加禱告會、是否參加查經班來衡量。因此,當我們參觀某一教會時,就會去看人家事工的多少、聚會人數的多少。我們去看基督徒是否時,就最先看他參加幾個聚會。

  我們一定不能說聚會不好,因為聚會對於基督徒的生命成長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卻需要思考教會的復興與基督徒的熱心決不能只以聚會的多少來衡量,而是以基督徒的生命實踐來衡量。而生命的實踐不是在聚會時衡量,而是在散會後衡量。因為,我們不能只注重聚會而忽略散會,真正“翻過的餅”就是即要注重聚會,更要重視散會。我們不能活在被中國教會廣為流傳的可怕境遇裡,即“聽聽很感動,想想很心動,回到家裡一動不動”。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將帶領我們去看看一位聖徒是如何經歷聚會前的預備到散會後的實踐,成為我們今日聚會與散會的借鑑。

  一、聚會前的預備

  在經文的開始,向我們交待了雅各一家因為示劍的事件,導致無路可走,因為周邊的城市要來攻打他們。但是耶和華成為他們的出路,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神對雅各說:“起來!上伯特利去,住在那裡,要在那裡築一座壇給神,就是你逃避你哥哥以掃的時候向你顯現的那位。”***35:1***接著,雅各就回應神的吩咐,在示劍預備帶領全家人到伯特利去。

  雅各有三方面的行動,包括:吩咐、解釋、行動。首先,他吩咐家人及一切與他同在的人做三件事:第一、他吩咐“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雅各清楚自己曾經立下的誓願,“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去除外邦神,就是雅各願意帶領家人唯獨敬拜耶和華的表現。雅各從哈蘭回來,所帶的家眷本身都不認識耶和華,更沒有經歷伯特利的神。在他們離開哈蘭之時,他們帶著神像,以及刻著偶像的耳環。除掉外邦神,就是要求所有與雅各同行的人拋棄原有的敬拜,歸回耶和華。第二、他吩咐他們“也要自潔”。除掉外邦神是消極的要求,而“自潔”則是積極的。舊約中所提的不潔有許多,包括敬拜外邦神的不潔以及個人身體的汙穢。雅各要求家人先在信仰上去除不潔,然後在自身去除身體上的不潔。第三、他要求他們“更換衣裳”。這個要求猶如新約保羅的教導,即“脫去舊人”、“心志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弗4:22-24***。這是接受新信仰新生命的表現,每一位“新人”都要“更換衣裳”,表示與“舊人”或“舊信仰”的徹底斷絕。

  其次,雅各解釋其中的緣由,即此次上伯特利去的目的,同時見證以往如何蒙神的眷顧。在提說目的時,他說:“我們要起來,上伯特利去,在那裡我要築一座壇給神。”在此,他提說了三件事,但沒有說要“住在那裡”。另外,雅各見證神的兩項眷顧:第一、“在我遭難的日子應允我的禱告”。“遭難的日子”不單只是逃避以掃之事,而是指所有危難。他的見證證實了神答應了雅各在伯特利時向神的禱告。第二、“在我行的路上保佑我”。在伯特利立約時,雅各曾要求神說:“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此次的見證證實了神的信實與可靠。

  最後,雅各與全家人一起預備去伯特利,第一是家人們的行動:“他們就把外邦人的神像和他們耳朵上的環子交給雅各”,第二是雅各的行動:“雅各都藏在示劍那裡的橡樹底下。”環子是異教崇拜的表現,在上面刻有外邦神像或有其它異教崇拜的影象,它們通常被認為是有魔力的。人們可以將耳環作交出來為鑄造偶像***如出32章***。此時他們願意將環子也交出來,表明他們願意摒棄原有的異教崇拜,完全投身於“以色列”的神的敬拜之中。在示劍的行動,顯明雅各願意撇棄一切偶像崇拜,遵守自己的諾言,而單“以耶和華為我的神”。同樣也顯明雅各是一位信仰的見證者。他不單號召全體家人與他一起歸向真神,更是在眾人面前見證神的恩典。他的行動顯明他實在繼承了“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的應許。

  今天,我們來到主的面前,請問是什麼原因來的,是因為一種宗教儀式,就像是例行公事一般?或者是真正出於對神恩典的回饋?我們來到主的面前,有沒有真正的預備?在著裝上,在你的心裡,有沒有覺得不一樣的?你有沒有立定心志完全摒棄原有的異教崇拜,摒棄你生命中那些放不下的偶像,願意單單地投靠在主的懷中,降服在神的主權之下?

  二、聚會中遇見主

  在示劍棄絕偶像、自潔並更換衣裳之後,雅各就帶領家人到伯特利。示劍事件的影響,許多迦南本地人,都想追趕並殺害雅各全家。但是“在我行的路上保佑我的那位”卻繼續保守雅各所走的道路。神特意介入到雅各的行程中,使“那周圍城邑的人都甚驚懼,就不追趕雅各的眾子了。”平安到達伯特利之後,雅各做了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是築壇。築壇是一種敬拜,隨著築壇必是一系列奉獻的行為。雅各此次的敬拜,是一次還願的行動。他不單要“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更是要將許願的十分之一獻上。但經文沒有提說是否真的獻上十分之一,也沒有指出獻的是什麼牲畜。但是我們可以相信,雅各乃是將自己獻在神手裡。因為他願意棄絕原有的崇拜,而單單地敬拜耶和華。

  第二是改名。經文特意將那地的“過去”、“現在”、“將來”的名字都列出來。在雅各沒有經歷神之前,那地名叫“路斯”;當雅各初次經歷神時,就改名為“伯特利”;此時,雅各再次經歷神,就將它改名為“伊勒伯特利”。那地先是一個雅各的“避難所”***路斯***,因為有神的天梯,而成為“神的殿”***伯特利***,而今則更具體地成為“神殿之神”***伊勒伯特利***所在的地方。顯出雅各因為神的同在和神的恩典而生命不斷地改變,伯特利也隨著神的臨在而成為神所賜福的地方。

  今天的敬拜最重要的是什麼?很多人衡量聚會的成功不成功,是要看自己有沒有得著?這種得著,可能包括傳道人講道的資訊讓自己有沒有感動,或者是自己在敬拜中有沒有得享受。但是基督徒的敬拜最重要的,其實是:一、能不能在其中真正遇見生命的主?二、能不能更多地認識主?三、能不能更多明白神的旨意?

  三、散會時得改變

  在第8節,作者插入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雅各在伯特利橡樹下埋葬利百加奶母。從表面上看,這件事與整個敬拜的事件並不吻合。但若從底波拉的身份和雅各的行動,可見雅各的埋葬行動對於雅各的靈性有象徵性的作用。我們先看看聖經學者羅倫斯·端納對聖經作者用意的論述:“敘述者曾提及撒拉的死訊***23:1-2***,又在下一段交代拉結的死訊***35:19***。至於利百加呢,敘述者只交代她乳母的死訊。也許這樣略過了利百加的死訊,而提及她乳母的死訊,正是敘述者對利百加在故事中所佔的角色,作出了無言的評價。別人的死被人記念,利百加的死卻遭人遺忘***她的埋葬地點只在49:31順便帶過***。她再沒有看見兒子就死了***比較27:44-45***。當她對雅各說:‘我兒啊,願你所招的咒詛歸到我身上吧’,她看來不經意地預言了自己的命運***27:13***”。[1]

  從關係來說,雅各與底波拉的關係延續著他與已死去的母親利百加的關係。從文學角度說,底波拉“葬在伯特利下邊橡樹底下”,和雅各把神像和環子“藏在示劍那裡的橡樹底下”相呼應。從象徵意義上說,雅各埋葬的神像和環子的行動,證明他與一切外邦偶像斷絕,從而單單事奉耶和華;雅各埋葬底波拉,則是與自己過去的罪惡***包括母親利百加教唆的欺騙行為***完全斷絕,從而進入完全的生命。

  在未離開之前,神再一次向雅各顯現。這是神第二次在伯特利向雅各顯現,發生在向從巴旦亞蘭回來之後,聖經作者告訴我們,此次顯現的目的是“賜福”。神對雅各的賜福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賜新名。神說:“你的名原是雅各,從今以後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這是神重申毗努伊勒時給雅各所改的名字。第四節中,雅各要求家人“更換衣裳”,此時,雅各真正脫去“雅各”的舊名以及“老我”的生命,而換上新人的新名“以色列”以及新人的生命。第二、重申應許。第一次在伯特利的經歷中,神賜給他四個應許:即土地的應許、後裔的應許、福分的應許、同在的應許。如今神的同在是不變的,而且是雅各幾十年經歷中所證實的。福分的應許也是已經成就的,因為神此次顯現的目的就是要賜福於雅各。在此次的顯現中,神重申兩項未完成的應許。這兩項應許不是在雅各在世時就能成就的,而是一項將來的應許。可以說,這是神遠期的目標。

  基督徒的聚會不是為了聚會而聚會,教會也不是為了讓信徒有聚會而聚會,更不是為了增加人數而搞些活動吸引人來聚會。聚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散會。因此,我們不能只是“聽聽感動、想想心動”,在離開之前就應當有決志、有行動。雅各的埋葬是他自己在神面前的決志,而從神得新名、重領應許,就是神給予新的力量,預備在散會之後有行動。因此,在離開之前,你我都要在神面前做決志的禱告,重得神的應許預備為主而活。

  四、散會後為主活

  在得神的應許之後,雅各就馬上有新的迴應:第一、立石柱。雅各曾許願要將“所立的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再次立柱,就是重溫當初的誓願。從而將神當作唯一敬拜的主。第二、奠酒、澆油。“奠酒”表示感恩。是對神一直以來的眷顧、保守和供應的感謝。這是受恩者所必須有的行為。第三、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我們不敢說,雅各是否故意改名以作為20多年前的回顧和複習。但是此次改名為伯特利是一次公眾性行為,有別於上次私下的承認和更改。從今天開始,伯特利之名被廣傳,伯特利之神成為雅各和所有家人唯一敬拜的主。

  可以肯定,不管是立石柱、奠酒、澆油,或是“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與第一次在伯特利不同,這次均是公開的行動,是一次宣告,是一個見證。從此以後,雅各的信仰不再是一個私下的信仰,而是一個公開的,且是家族的信仰。顯然,他的信仰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延伸到他的家庭中,甚至成為世世代代的見證。

  基督徒的信仰最重要的特色是什麼?不是包在紙裡,不是關在門內,而是一種公開的見證,是可說的、可見的。正如主耶穌用幾個詞來比喻,是“鹽”、是“世上的光”、是山上的城、是燈臺上的燈。今天基督徒的信仰可悲的是鹽失了味、世上的光發不出來、山上的城人們看不見、燈被放在鬥底下。基督徒的信仰應該怎樣?我們真需要反思,不能停留在聚會,更應該活在散會,因此教會要讓在教堂裡的信仰走出教堂。

  我很同意夏忠堅牧師在其《我們起來建造吧!》一書中所指出的:“教會應當建立一個新標準!教會應當重視的不在於聚會人數多少,乃在於散會之後,信徒在家庭、社群、職場中到底如何過基督徒生活。教會必須要‘轉向’!從‘內聚’轉向‘外展’,從‘聚會’轉向‘散會’,從‘事工’轉向‘生命’,從‘活動’轉向‘建造’,從‘宗教規範’轉向‘信仰生活’,從‘會堂’轉向‘家庭、社群、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