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家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並稱“元曲四大家”。下面給大家介紹
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杭州路吏,在鍾嗣成《錄鬼簿》成書時,已卒於杭州,火葬於西湖靈芝寺。作品數量多,頗有聲望。周德清《中原音韻》把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列,後人稱為元曲四大家。鄭光祖的劇作存目18種,流傳至今的有8種,其中《倩女離魂》根據唐陳玄祐的傳奇小說《離魂記》改編,是鄭光祖的代表作。他的劇作詞曲優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稱賞。有時化用詩詞名句貼切自然,然而也有過於雕飾的缺點。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蹟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
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儘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代表作品:
《倩女離魂》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佈。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入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倩女離魂》是鄭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於唐代陳玄祐的《離魂記》。宋代人改編為話本,金代人則編為諸宮調。元雜劇初期作家趙公輔有同名劇本。鄭作是參照趙作以及有關說唱材料改編而成的。劇本寫張倩女和王文舉為婚。王文舉長大後,應試途徑張家,欲申舊約。倩女的母親,嫌文舉功名未就,不許二人成婚。文舉無奈,只得獨自上京應試。倩***思成疾,臥病在床,她的魂靈悠然離體,追趕文舉,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攜倩女回到張家。當眾人疑慮之際,倩女的魂魄與病軀重合為一,遂歡顏成婚。
這是一個富於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鄭光祖以優美的文筆從兩個方面,敘寫了女子在禮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靈魂代表了女性對愛情婚姻的渴望與追求。倩女愛戀的是文舉本人,不在乎他是否功成名就。她擔心的倒是文舉在高中以後另娶他人。在離魂的狀態下,她大膽衝破禮教觀念與心上人私奔,遂了心願。另一方面,倩女的軀體則只能承受離愁別恨的煎熬,病體懨懨。
當文舉中了狀元,寄信給張家,說“同小姐一起回家”時,倩女以為文舉另娶,悲痛欲絕。顯然,既渴求愛情婚姻,又面對禮教禁錮,這便是封建時代女性的真實處境。他們唯有在非常的情況下,才能掙脫束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一旦“靈魂出竅”,精神獲得自由,他們便表現得熱情似火,敢作敢為。在這裡,離開軀體的倩女之魂,寄託著掙脫禮教枷鎖的女性的心態;至於倩女在家中的病體,那般幽怨悱惻,悽悽楚楚,整體現出禮教禁錮下,廣大女性的百般無奈。劇中,鄭光祖讓靈魂和軀體有不同表現,這一藝術處理,當給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的創作以有益啟迪。
人物評價: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舉“六字三韻”例和“定格”範例時都引用過他的曲文,稱讚說:“美哉,德輝之才,名不虛傳”。
鍾嗣成說他“乾坤膏馥潤肌膚,錦繡文章滿肺腑,筆端寫出驚人句,解翻騰,今是古,詞壇老將伏輸。”***《錄鬼簿》***明人何良俊甚至以他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王國維則說他“清麗芊綿,自成馨逸”,與關、馬、白“均不失為第一流”***《宋元戲曲史》***。
他們都是從鄭光祖作品的語言角度來評論的,難免有失偏之處。其實以鄭光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氣息來說,同關漢卿、王實甫作品相比,都較遜色。藝術上也有過於雕琢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