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美食散文

  美食也是一種場合。場合好吃起來也有味道、人人都想吃上自己喜歡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浦江麥餅俏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鬧字是非常有動感的,事實也正是如此,舞龍燈、觀花燈就是詮釋這個鬧字的。不過,這個鬧字不足以說明元宵的全部意義。元宵又有叫小過年的,事實上和過年一樣,重在團圓兩字。

  元宵吃湯圓,湯圓又圓又滑,***即化,滋味鮮美,喻在團團圓圓。其實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元宵風俗。我的老家元宵自古相傳吃團圓餜,就是和大年三十吃的一樣。團圓餜由雪白的米粉捏成,下面圓底,上面的褶子捏攏成一尖尖角,就像許多隻手舉起,呈一種團結蓬勃向上的氣勢。和我村相距數里路的幾個村子,元宵風俗卻截然不同。他們元宵吃一種叫大湯糰的菜糰子,裡面的餡是各式蔬菜佐以豆腐、冬筍等炒熟,外面用雪白米粉包裹,大如拳頭,上籠蒸熟即食。

  棲居城裡後,發現這和老家相隔百來里路的縣城,元宵的吃食又有自己的“獨門武器”,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浦江麥餅。浙中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美譽,不僅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富,自成特色的各種美食也是數不勝數。僅是麵食中的餅類,有和名揚中外的金華火腿齊名的金華酥餅,還有永康肉餅、義烏東河肉餅、武義方餅等。浦江麥餅又大又圓,焦黃酥脆,如一輪金黃的團圓月,喻意元宵的月圓人團圓,倒也最為貼切不過了。

  浦江麥餅的特點是大、薄、脆、酥、香、鮮,薄得外面隱約看見裡邊的餡,外表依舊完好不破不損,可見它的薄度。浦江麥餅放進鍋裡急火猛油煎烤燙制,外表脆黃酥軟,裡邊餡香味鮮,食之不膩不肥,嘗者無不為之傾倒,堪稱之“天下美食”。我幾個在外闖生活的朋友,每次回到浦江,一定要抽時間去飽餐一頓麥餅才罷休。

  到了元宵節,一般人家都會自己做麥餅,只有像我這樣的外來客才到麥餅店或小吃店裡去買。近幾年來,人們圖省力,大都喜歡到店裡去買麥餅了。這樣一來,一到元宵節,那些麥餅店從早到晚都非常忙碌,有些早早去買的就能買上,遲一點去的就得在那裡排隊等著。結果,等了幾個鐘頭才買上這美味的麥餅。

  遇上幾次買麥餅趕不上趟,我也學乖了,就提早一天去預訂,倒也省事,次日到約好的時間去提“貨”就是。去年元宵那天又去預訂,結果人家說別人前一天都預訂了,我已經排在百十號之外了。無奈,就是再加上百十號也得訂啊!

  又是元宵,又到麥餅俏賣之時,我早早作好了打算。不然,即使浦江城裡有遍佈大街小巷的麥餅店,也不一定適時買得上這團團圓圓寓意豐富的麥餅啊!

  :那碗地瓜粥

  感動,那碗地瓜粥。

  幾年前,我們離開父母的庇護,有了自己的小家。可是生活沒有我們想象的輕鬆,也沒有我們想象中多彩,反而是對父母的牽掛,讓我們始終被一種叫想家的感覺纏繞著。婆婆每天一個電話詢問我們是否回家吃飯,兒子每天吵著回有奶

  奶的家睡覺,每當這時候,心裡五味雜陳,眼淚總會不爭氣的落下。我何曾不想,想婆婆做得可口的飯菜,想婆婆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想與她相處的點點滴滴,但我更知道我們應該學著適應。

  一個得知我們不回家吃飯的晚上,婆婆早早煮好了我喜歡吃的地瓜粥,再三叮囑老公給我帶上。二十幾里路啊,那何止是一碗粥啊,那是婆婆的心,婆婆對我的愛啊,寒冷的冬日,那碗香甜的地瓜粥讓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我告訴老公,有這樣的婆婆我很知足,永遠不能忘記,不能忘記地瓜粥的香甜,不能忘記婆婆的愛,不能忘記孝敬父母,不能忘記常回家看看。

  從農村搬到城裡這些年,也算是品嚐了大大小小的美食,然而留在記憶裡的那碗地瓜粥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美食記憶,每當肚子餓的時候,最先想起的還是她,香香甜甜的地瓜粥,還有為我熬地瓜粥的婆婆,和那些以往的歲月。

  :記憶中的油渣火燒

  我出生於七十年代末,八零後的妹妹小我三歲。我們那個年代,雖然不像父輩那樣缺衣少食,但是物質生活依然很匱乏!而在我記憶中,最難忘的依然是母親做的油渣火燒。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買豬肥膘來熬油,只是因為大油比較便宜。而剩下的油渣當然也不會浪費!比如撒上一點鹽,就是很不錯的下酒菜!母親最常見的就是用來打火燒。只需切上兩根大蔥,放上鹽就行,不用再放油!發好的面做成大小差不多的劑子,擀成皮,把調好的餡子包進去,包成蒸包樣。平底鍋裡刷上一層油,把包好的面坯放進去,用手按壓成火燒,蓋上鍋蓋。幾分鐘的功夫,黃燦燦、香噴噴的火燒出鍋了!

  這時候,顧不得燙嘴,我和妹妹總會迫不及待的拿起來就吃,咬一口滿嘴流油,脣齒留香!總要吃的撐的慌了才行。有一次,鄰居家大哥哥來我家玩,一下吃了四五個火燒,對母親的手藝更是讚不絕口!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但是每每想起母親做的火燒, 還是忍不住流口水。油渣火燒,我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