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反思總結

  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在這漫漫之路摸索,不斷前進中,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鍊學生。

  開學初,我瀏覽了下新書,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儘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自認為做的還不錯。

  其次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絡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有人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前,我讓孩子在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蒐集有關故事情節、故事人物的資料。而在上課時,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課後閱讀《魯迅》的興趣,為閱讀打下伏筆。

  一學年以來,我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積極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課前,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詢資料,精心備課,課上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組內每一成員都能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真正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

  《語文標準》明確提出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如果學生連說真話的勇氣就沒有,我們很難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只有敢於說真話,講實話,才能談創新。因為只有學生把寫作當作是 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臺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才會湧現,創造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 假大空 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說是 假大空 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

  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說能為社會有所作為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師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比如教學中有這樣一篇作文,由於學校採取分層次教學,各班所使用的資料不盡相同。於是一個同學針這種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學校這是在歧視差生,為此表達了對學校的不滿,整個作文可謂情辭懇切,筆鋒犀利,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說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學生的作文來說更富有創造性,因為這種敢於說真話的精神和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然而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卻未能評為優秀作文。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創新性的一種扼殺。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為了高分只好跟著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說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為學生營造一個說真話,抒真情的平臺。讓作文真正成為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說真話,絕不等於說學生在作文中所說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

  總之,鼓勵學生說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篇三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經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小學品社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品社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小學品社教師只有通過反思,才可以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品社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

  一、分析反思現狀,認清反思問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小學對品社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規定,並把其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一項內容。然而,在很多學校,品社教學有反思之形,無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學反思只停留在宣傳、點綴、作秀和應付上級檢查的層面上,並沒有真正被重視並付諸於實踐。

  作為小學品社教師的個體,對品社教學反思的認識也參差不齊。有些教師清楚教學反思的意義和重要性,也認為自己應該重視教學反思,但在具體實施程序中,他們又對“到底要反思什麼”、“怎樣進行反思”等問題,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點。還有的教師有反思的熱情,但因為小學品社教育素養不夠,很難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學的本質及規律,致使出現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現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態度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師育人理念自省的過程。它要求品社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客觀研究物件,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靜的自覺關照與審視,梳理出成功與失敗之處,並分析其中各自產生的原因,提煉成小學品社教學的智慧,以便日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促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反思過程具有強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小學品社教師端正反思態度,積極參與反思,主動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識的認同,行為實踐的落實,品社教師才能從中得到收穫,並不斷增強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覺性。否則,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很難形成氣候,仍然會流於形式和浮於表層,並被教師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敷衍了事與湊合完成。

  三、圍繞反思內容,撰寫反思案例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內容涵蓋很廣,它主要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教師在撰寫反思時,應注視品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編排內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現狀、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能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是否能根據實際學情***或突發事件***及時調整其內容,教學評價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當然,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也可對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必要的反省。這樣,撰寫小學品社反思案例,就輕鬆找到了著力點,並且隨時都有可能寫出精彩,有效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四、常溫反思記錄,昇華反思作用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作為小學品社教學反思,被教師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應該經常“回顧與整理”,積極昇華教學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師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間的內部聯絡,並將其按邏輯關係有效地串聯起來,那麼教師就能更為系統、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華。這種良好的溫習反思的行為,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嚴謹認真的思考習慣,建構小學品社教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益求精,以及獲得新鮮見解的意識,並把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小學品社教師沒有教學反思行為,只能稱為簡單的教書匠。如果要想成為品社專家型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行為完成後,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堅持反思,是品社教師成長的不竭源泉,也是其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課堂品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