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大暑養生

  大暑時節,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 睏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時便開始入睡,並且睡眠蒔不可做劇烈的運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一、中陽傷虛火旺

  有人說夏天酷熱,容易上火,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這類“上火”都是虛火,夏天人體陽氣外浮而中陽漸虛,最需將養中陽,但我們卻因天熱而大喝冷飲,雖然暫時解了暑熱,但反傷中陽。中陽一虛,則寒溼內滯而虛火即現,表現為各種上火諸症。可艾灸中脘、關元、足三裡,以補中陽。

  中醫認為:虛火與寒溼邪氣相伴而生,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比如咽炎、痘痘、口腔潰瘍、外陰諸癢等症,雖然屬火,但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有寒溼。寒溼居於中下焦,則陽氣被逼而或上浮或下陷,即成所謂的火證。因此,治虛火的正法不在苦寒直折,而在於溫陽以祛寒除溼。若用苦寒清火的方法,則越治病越重。

  針對單純性夏季浮陽在外產生的虛火,還有一個美味的方法就是適度飲用酸梅湯,有的人貼三伏貼後會出現:咽喉疼痛、口乾舌燥、頭痛、便祕等症狀,為何?這也是虛火在作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貼三伏貼,溫陽益氣,亦需養陰清熱,如此陰生陽長,陰平陽祕,無憂無患,可用酸梅湯。

  酸味斂火,烏梅養陰生津止渴,凡醉酒頭疼、口乾舌燥、煩躁不安都可來一杯烏梅水緩解症狀。睡前喝點酸梅湯或白蘿蔔湯,可以斂陽助眠。

  蘿蔔酸梅湯:夏季悶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來碗蘿蔔酸梅湯。鮮蘿蔔250g,烏梅2枚。將蘿蔔洗淨切片,加清水3碗同酸梅共煮,煮至1碗半,加調料調味。可化積滯,化痰熱,寬中行氣,下氣生津。飯前來一碗,開胃行氣。飯後來一碗消食化積。

  二、護脾陽莫貪涼

  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天地之間氣機由少陽相火變成太陰溼土,即陽氣由生長狀態轉變為化育狀態,此時陽氣升浮之極而開始化生萬物,是為土。土性稼穡,有培育莊稼,長養萬物的特性,即所謂土為萬物之母。因此大暑時節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應之於人則在脾,若脾陽充足、脾氣健運,則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養。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下利。

  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氣化這團寒溼邪氣。若反覆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大暑節氣,天地之間炎熱之極。陽氣外散,內陽反而不足,因此萬不可因熱而貪涼飲冷。此時養生之法,關鍵在於忌涼。健運脾土以助運化,溫養陽氣以補中虛。

  隱白穴,乃是升脾陽之大穴,於大暑節氣艾灸隱白穴,可扶脾回陽;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溼寒,消除腹脹,同時能治療月經過多和痛經,以及牙齦出血。如果遇到腹瀉,可以在隱白穴刺血,腹瀉是夏天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氣候變化、飲食寒涼或過度都可引起。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井穴,《甲乙經》謂其主治“暴洩”,即急性腹瀉。治療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瀉、暴洩,可以用毫針或三稜針點刺隱白出血,一般一次就可治癒。

  三、解表散熱奉清涼,利水化溼留芳香

  說完了護陽和斂虛火,我們還不得不考慮暑熱這個“外患”對人體產生的不良影響。

  “長夏”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特定節氣,位於夏末秋初,涵蓋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五個節氣。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溼,脾在體內恰是一個喜燥惡溼的臟器,因而其運化功能最易受到傷害,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所以,長夏養生重在防“溼”。

  1、湯飲之法

  檸檬茶:鮮檸檬25克***或幹品10克***,鮮姜2片。以沸水500毫升煎3分鐘後,置茶杯內隨飲,可回泡,每日1劑。有祛暑化溼養胃的作用。

  “五葉蘆根飲” 藿香葉、薄荷葉、荷葉各3g,枇杷葉、鮮蘆根、佩蘭葉各30g,冬瓜60g,白糖適量,將上料洗淨,先以枇杷葉、冬瓜共煎湯代水約500ml,再加入其藥同煎10分鐘,調入白糖即成,芳香化溼、健脾醒胃。

  香蘭涼茶:藿香9g、佩蘭9g洗淨,和綠茶6g一起放茶壺中,加500ml開水,上蓋悶5分鐘,冷卻待飲。這款涼茶解熱祛風、清暑化溼、開胃止嘔,還有助於預防中暑,適合暑熱感冒初期的患者。這款涼茶不同於其他的妙處是,藿香,佩蘭性偏溫,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不用擔心喝了傷脾胃。

  2、清食之膳

  藿香鯉魚湯:鯉魚一支取背腹肉切片備用,蔥姜入熱油,出香氣,入高湯,下魚片,入黃酒少許,煮20分鐘,下鹽豉,入鮮藿香細絲30克,煮2分鐘,取湯食。功效:健脾益氣,除溼利尿。

  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鹽、生薑粒少許。粳米淘淨。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熬至糜爛,再加鹽、生薑粒,攪勻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能健脾祛溼。

  3 、外治之法

  艾灸或點揉:承山穴、三陰交、陰陵泉和足三裡,可健脾胃,有助於運化體內水溼;內溼過重的人,還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

  推脾經治溼:暑多挾溼,“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溼,所以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教大家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溼的方法,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就通暢了。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溼,還能減肥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