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各地區有什麼飲食習俗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不少朋友都在討論驚蟄的習俗,吃貨們更是隻關心一個話題:“驚蟄吃什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全國一些地區的驚蟄飲食習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各地飲食習俗

  1、驚蟄吃梨

  驚蟄吃梨是最常見的一個飲食習俗,有不少地方都有這個說法,尤其在北方地區多見。梨與離同音,在驚蟄這天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天氣乍暖還寒,仍比較乾燥,人容易口乾舌燥、咽痛音啞。加上一些細菌開始活動繁殖,很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現為咳嗽咳痰。梨既可以生津潤肺,又可以止咳化痰,並且富含果酸、鐵質、維生素A、維生素C等,特別適合驚蟄食用。

  2、驚蟄做煎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

  3、驚蟄做肉籠

  肉籠是北京及周邊地區對肉卷的稱呼,因為其形狀像龍,所以也叫“肉龍”。很多家庭會在這一天,自己動手做肉籠吃。

  4、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5、驚蟄煮芋頭

  煮芋頭——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代表消滅多種蟲害***。芋頭多是煮著沾糖吃,做法簡單,還算是粗糧,好吃又健康。至於說到糖,按中醫說法,春天肝氣旺易傷脾,從驚蟄始要多吃甜食養脾。

  6、醪酒

  春天到來,人的全身汗毛孔也開了,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節要家家戶戶喝醪酒、吃雞蛋煎餅拌芥末汁,驅除身體積存的寒氣。雞蛋煎餅拌芥末對我們沒啥吸引力,但家裡正好有自釀糯米酒,濾去醪糟後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謠:“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驚蟄的傳說

  春雷乍響,驚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後彎腰,拉伸著任、督二脈,左右搖擺,活動著肝膽二經,活動完畢頓感腹中無物,便徑直撲到山下的村邊準備進村覓食,忽見村裡有許多長著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談,雖然聽不清是何內容,但能看見村人頻頻向白虎點頭,白虎大駭,心想:一覺醒來,村民怎麼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樣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裡的這群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再仔細一瞧,每個白虎滿嘴血染,下巴上還滴滴溚溚流個不停,心裡暗地捉摸:如果我現在出去,必被這幫吃撐了虎恥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腸滿,我這兒還飢腸轆轆,確實是即失面子又丟人,咱也丟不起這“虎”啊,隨即轉身回山,繼續酣睡,不再下山禍害百姓。百姓們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懼,不敢亂言,不敢胡說,以免惹虎上身,遭其報應,虎走後,村民們相見如賓,不多是非,日子都過的其樂融融。祭白虎的風俗,從此在驚蟄這一天開始流傳。

  春雷震震,也驚醒了一窩蛇鼠,因為蛇鼠一家嘛。蛇對鼠說:外面香味飄來,你我分兵兩路,你帶你的部下,到河南從地洞中出入,我帶我的隨從,在山東從瓦椽下進出,各不相礙,出去後各行其是,各取所得,你看如何?鼠曰:我看這個行。隨即兩股部隊都跟著自己的領導分路行進。蛇速很快,即日早晨就到達了山東,煎餅的香味早已吸進的蛇的腹中,頭蛇忍將不住,把頭長長地伸在椽瓦之外,意要探個究竟,只見黑煙騰起,直撲口鼻,進入肺中,隨大叫一聲:吾命休矣。即肺炸而死,落地被剁,其殘餘見此景均懼,然後下樑、洞遁,再不敢冒犯。另一鼠隊,在洞中長驅直入,直逼河南,經數日到達後,鼠頭隨後輕輕撥開洞口浮土,準備探看,豈料迎面橫來一扁平之物,正中迎香穴,被打回洞中,橫屍在地,二頭目大怒,口喊“報仇也”,即衝即看,如出一轍,也被拍回,幸好不中要害,只是有點頭暈,清醒後曰:河南真是出匠人,打仗用鞋底也,整不過,撤。隨即帶領部隊前往陝西,到了陝西境內,聽到地上不知何物,噼叭亂響,鼠隊大駭,因前吃虧,二頭不敢輕舉枉動,隨即召開鼠委會,經過認真分析,得出鼠委的最後決定:由於陝西更出神人,早已料知鼠隊的到來,不但已有準備,而機關槍還在不停的掃射,且彈藥充足,因此決定,鼠隊返回原地,全部放假長休,不再擾民,天下從此和協。至此以後,百姓每逢驚蟄,都流傳著攤煎餅、炒豆子、打小人的風俗。

  春雷滾滾,更驚醒了螻蟻蟲蚓,蟻頭說:既然老天的把們鬧醒了,我們也該出去做點事了,我們蟲多勢眾,蟲多力量大,天不怕地不怕,只是中原大地已被蛇鼠佔領,我們只能去西南,那裡是山區、丘嶺地帶,有廣袤的地盤,有充足的食物,特別適合我們生存。螻蟻們以排山倒海之勢,在蟻頭的帶領下,順小溪,走灌木,翻山越坡的來到了廣西,潛入了一個農莊,聽到一個農家小院裡傳出了“炒蟲子”的合聲,螻蟻們悄悄地靠近,順著門縫朝裡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只見這一家人圍著一口鐵鍋,手裡拿著勺子或鏟子,不時地敲著鍋沿,把鍋裡的蟲子翻的稀里嘩啦,嘴裡不停的吃著蟲子,並不時發出“炒蟲子”的聲音,螻蟻們一看大驚失色,蟻頭說:都楞著幹什麼,等著讓人炒嗎,還不快跑。頓時,蟻群如湧流急退,瞬間無影無蹤,從此呆在深山裡,再不敢踏出半步。從此,老百姓在驚蟄就有了“炒蟲子”的風俗,最後動物保護協會以保護野生動物為由不讓炒了,人們只好用炒豆子或玉米來代替一下。

  節氣別稱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