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的燒成方法

  陶瓷品製作完成後,還要經過燒製才能最終成為成品。那麼,你知道陶藝的燒成方法有哪些嗎?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陶瓷的燒成方法

  1、素燒法:

  表面不上釉的作品,直接燒成稱為素燒。素燒可以保留陶瓷作品上的手工痕跡,顯現材質的自然和本質的美。陶的素燒溫度為900~1150℃。瓷的素燒溫度為1100~1310℃。

  2、本燒法:陶瓷作品坯體表面上釉後,用高溫一次性燒成,使坯體完全燒結,釉料完全融化,稱為本燒。燒成溫度為1100~1350℃。

  3、釉燒法:

  釉燒分兩次燒成,陶瓷坯體經過一次素燒後再上釉,用低溫二次燒成,使釉完全融化,燒成溫度為900~1000℃。

  4、氧化焰法:

  調整煙道閥門,保證窯內空氣充足,定時新增燃料,使燃料在空氣中徹底燒盡,由於窯爐氧氣充足,則形成氧化焰氣氛

  5、還原焰法:

  當溫度加速升溫至高溫階段,放低煙道閥門,使窯爐供養不足,爐內碳素增加,形成還原焰氣氛。

  6、樂燒法:

  樂燒採用二次燒成的工藝技術。第一次素燒,溫度為700~900℃。再上釉,用低溫二次燒成。

  7、鹽燒法:

  坯體在高溫時,將氯化鈉直接撒入在燃燒的窯爐中,氯化鈉開始揮發,產生納蒸氣,這種納蒸汽同陶瓷坯體表面的鋁與矽產生反應,熔融成釉形成帶有肌理的透明釉。

  8、薰燒法:薰燒採用素燒和煙燻二次完成的工藝技術。在素燒完成後再選用木屑、樹枝、報紙等作燃料產生濃煙,通過坯體表面的縫隙使碳素附著於作品表面,形成自然的斑跡效果。

  9、柴燒法:

  一種用木柴直接燒陶的方法。因柴火直接在體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作品表面形成的“落灰釉”,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有變化。

  燒製陶瓷工藝流程

  燒製陶瓷的關鍵因素是:泥、釉、火。為什麼有些陶、瓷器會莫明其妙的出現裂紋呢?為什麼有時甚至會掉皮***釉***呢?這不外是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泥和釉的收縮係數***又稱膨脹係數***不相一致的結果。有時人們亦會對這種缺陷特意加以利用,傳統的開片釉及現代陶藝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縮係數不相一致的原理配製出來的。

  陶藝的製作工藝按順序可分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 、賦釉及煅燒四大工序,我們從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燒四方面加以介紹:

  配泥: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清除雜質,另一方面是把產地來源不同,成型和煅燒效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製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燒成溫度範圍的、能和釉及煅燒溫度相呼應的熟土。有時為了加強泥質在高溫煅燒情況下的支承力,使坯體不致下塌而適當滲些砂子。有時為了追求陶土燒成後的色澤而加入一些著色原料成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學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於風化和再風化的原因,改變了它們的物理效能,使之出現了陶土具有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溫狀態下玻化程度較大的區別。

  成型:石灣窯製品以手工拉坯為歷時最長、產量最大的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拉坯成型是在轉輪***轆轤、僧稱“車面”***上製作圓形器皿的基本方法。

  拉坯的準備工作是揉泥:就是把泥團放在車面的圓心部位,轆轤轉動後,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團把握在圓心之中,然後雙手把泥團反覆幾次上下托拉,使其進一步排除裡面的氣泡,使泥更“熟”。

  石灣窯的手工拉坯與其他瓷區不同之處在於所使用的是陶泥,可塑性較高。

  石灣陶藝的藝術造型重視點、線、面的關係,陶塑屬於雕塑的範疇,體積***俗稱“面”***和線條,不但是組成石灣陶藝品的主要因素,而且還是決定作品質素的重要成分。其塑造除使用通常的雕、琢、刻、劃的處理方法外,還有捏、粘、貼、捺……等手法以加強區域性的表現和裝飾。

  陶藝作品是泥、釉、火的綜合產物,不同色釉的透明度、覆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石灣陶藝作品在塑制過程中也把釉色因素結合在一起加以考慮。

  石灣陶藝中有種微型陶塑--山公,常見的人物作品僅高1~2釐米,也有更細小的,微塑的製作需要快速和熟練,保持泥料的溼潤和使用工具的利索是很講究的,往往兩三“批”更交待了人物的服飾和動態,極之瀟灑和流暢。

  配釉:石灣窯千多年來使用的釉基均是當地農村的生活廢棄物----生火後殘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鬆柴灰。

  長期以來,石灣窯所使用的著色劑均是東平河道里的淤泥,淤泥內的金屬成分以氧化鐵為主,淤泥配上稻草灰、桑枝灰、鬆柴灰便成了醬黃釉、黃褐釉。

  自明代開始,石灣窯的顏色釉有了新的開拓,釉基已不滿足於幾種植物質了,這時增加了硯殼、蠔殼、貝殼等高鈣成分的動物灰,還增添了玉石粉、龍江石、石英粉、長石粉、鏡仔料等熔融填充劑,使釉基具有一定的厚度和一定的流動性。

  在金屬著色劑方面,對鐵元素的使用除河泥以外增加了星朱、黃石、石墨及各種成分不同的鐵礦石。石灣窯的配釉原料一向以使用手工業的廢棄物和天然礦物為主,原料成分不純,釉內混雜了不少的未知因素,煅燒時龍窯溫差大、火焰氣氛變化無常,於是在高溫狀態下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因而產生了難以掌握難以意料和無法再現的“窯變”。其窯變釉中以藍鈞和紅鈞尤為稱著。

  石灣窯的施釉方法:浸釉、淋釉、塗釉和噴釉。

  浸釉是把整件坯體浸於稀稠合適的釉藥之中,讓其自然吸附至一定的厚度。

  塗釉是用毛筆蘸了釉藥後塗於坯體上,用筆的側鋒塗擦也會出現特殊的效果。

  噴釉是用噴霧器把釉藥噴於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