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後遺症的治療方法

  腦震盪後遺症的出現可能是腦損傷的病理因素與患者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腦震盪後遺症有哪些?為大家整理了腦震盪後遺症,歡迎大家閱讀!

  腦震盪後遺症

  部分腦震盪患者經過三個月的恢復期治療。

  醫生檢查雖然沒有發現病人有神經功能的異常。

  但病人常訴自覺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問題遲緩、判斷能力差等症狀。

  以及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不同改變,如多汗、心悸、眩暈、耳鳴。

  經過輔助檢查***如腦電圖、CT等***,排除顱內其它實質性損害,這種情況下稱為“腦震盪後遺症” ,又稱“腦外傷後綜合症”。

  很多人誤以為腦震盪後遺症是不治之症。

  其實是可以調理恢復的。

  腦震盪後遺症治療方法

  酌情使用毫針及火針刺法.腦震盪是現代醫學概念,指頭顱受外部暴力、撞擊,跌碰後產生的神經病變症候群。若經久不愈,症候群反覆發作,則為後遺症。在祖國醫學多列人頭痛、頭暈、失眠範圍。本病雖以頭痛為主,但不能與常見頭痛相提並論。關鍵在於其病因病機不同。普通頭痛多以風、熱、痰、虛為病因,多與內臟有關。而腦震盪則以外傷為因,其部位直接與腦、髓相關。病機以氣血不行,髓海不安、經絡不暢為主。由於認識上的不同,治療上也有不同。

  普通頭痛重點在於臟腑辨證,氣血辨證以認清寒熱虛實。而腦震盪則強調氣血瘀滯,髓海失養,經絡不通為主要病機。治療上強調以“通”為順,兼顧陽氣。頭為諸陽之會。陽氣通達,氣血調順則髓海安和。因此,治療本病經絡與俞穴的作用就顯著高於臟腑氣血的作用。如其因為外傷所致,雙眼脹痛,低頭尤甚,則需醒腦開竅,通經活絡。由於症在雙目頭顱,故選用聽宮以開竅,臂臑治目疾。2穴合用可使髓安腦靜,目疾得平。取上2穴均是以俞穴的特性和經絡循行分佈為依據。如因頭顱外傷而頭痛劇列。其症日久不愈必有瘀滯,陽氣不達清竅。雖選用百會、上星、條口穴位得當,但毫針刺法收效不大。原因為針力不夠,陽氣不得宣通。改用火針溫通後,治癒。說明雖病相同,但要究其病因、病機所在。雖選用俞穴得當但刺法不適宜也難奏效。故既要選其特效俞穴,也要運用其得當刺法,方能奏效 。

  腦震盪後遺症治療原則

  降低顱內壓, 增加腦血流量和氧消耗;促進腦內葡萄糖、氨基酸代謝;促進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保護神經系統免受有害物質的侵害;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止痛等對症治療。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臥床休息;顱內壓增高時,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靜脈滴注,每日l一2次;去痛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腦神經細胞恢復治療,腦活素1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緩慢靜脈滴注,每日1次,10一14天為1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2周,可以連續治療2—3個療程;胞二磷膽鹼0.5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2周,可以連續治療2—3個療程;能量合劑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腦復新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谷維素20毫克,口服,每日3次。

  西醫診斷

  正常人的腦幹網狀結構的非特異性上行激動作用,是通過丘腦內側、下丘腦和大腦皮層傳遞的。這也是刺激作用使大腦皮質處於清醒或興奮狀態,當此系統遭受損傷時,就會出現上述腦功能紊亂徵象。

  中醫把顱腦損傷歸屬於頭部內傷的範疇。頭部內涵腦髓,為精氣神明的所在。卒受暴力則氣閉壅塞、九竅不通、神明失司,血隨氣行,氣閉則血凝為瘀。瘀阻於上,則清氣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升降失司,神明被擾,神志不清。

  由於失治或治而未徹底,瘀血祛而未盡,竅隧通而未暢,致傷後出現頭暈刺痛。其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致升降失司,發為嘔吐,便是瘀血直接所致。

  上擾清空,出現眩暈、失眠、多夢、耳鳴、盜汗、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晚期因病久;或調攝不當;或素體虛弱可致血虛,引起頭暈、視物模糊、神疲、消瘦、噁心、嘔吐、脣甲蒼白、舌淡、脈沉細。心理治療鼓勵病人儘早從事正常活動。

  中醫診斷

  本病為腦絡損傷,臨床辨證者先應抓住一個“瘀”字。

  其中瘀阻腦絡者頭痛有定處,痛如錐刺,痛無休止,頭昏頭脹,時輕時重,重者昏迷目閉,不省人事;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點,脈澀不利。治以活血祛瘀,中醫中藥治療治則:按瘀血、陰虛及血虛三種類型辨證治療。

  瘀血以活血祛瘀為主,輔以和胃止嘔、理氣止痛。方藥:熟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紅花6克、乳香6克、沒藥6克、丹蔘12克、麝香0.1克、黃連2克、半夏9克、玄胡索12克、苦楝子6克。陰虛以滋陰潛陽,平肝安神為主。方藥:熟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牡蠣30克、龍骨30克、天麻15克、白芍15克、酸棗仁15克。血虛以養血安神為主。方藥:熟地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酸棗仁15克、知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