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心理學論文
體育心理學是研究體育運動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的科學,具體而言,它是研究體育運動情境中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體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個人教學實踐經驗,對《體育心理學》教學改革進行探索,進一步深化《體育心理學》課程改革,進一步在實踐教學中提高《體育心理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理性思考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Psychology
LIU Y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n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explores into the issu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sports psychology. The author hopes the furthering of reform of the cours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 words】Sports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體育心理學是研究體育運動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的科學,具體而言,它是研究體育運動情境中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科學〔1〕。《體育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具有理論聯絡實際的觀點,明確學習體育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體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並指導當前的運動學習;同時運用體育心理學的原理、規律觀察和指導運動實踐,並靈活運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的再學習、就業儲備知識與能力。
目前,傳統的體育心理學教學存在以下問題:教材知識容量大,但教學時數少;實驗教學比重偏低,實驗過程過於老套僵化,無法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教學活動多以講授為主,過於單調,而既能培養動手能力、學生又感興趣的實驗教學比重較小,且效果不明顯;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學習的能力;評價體系單一,使學生養成了考前死記硬背,考過後知識基本全忘或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指導自身和他人的訓練和比賽的現象。因此,如何結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深化《體育心理學》課程改革,更新教學內容與教育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效果,這需要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探索。
1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更新
體育心理學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學》的基礎上,面向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的必修課,但在學時設定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著不同的設定要求。目前,根據體育教育專業對體育心理學課程的學時設定為36學時或48學時〔2〕,多數院校為36學時,2學分。以華東師大季瀏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體育心理學》***2006***為例,全教材共20章,內容詳盡充實,並且包含許多本學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將很難保證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突出本課程的重點內容,是提高《體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首要任務。
馬啟偉先生指出:“社會需要永遠是體育心理學發展的最基本、最強大的動力。”〔3〕而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要求將是我們《體育心理學》講授的重點。為此,我們教師在重點內容的選取方面就應該做到“結合體育教育的實際,反映社會對體育教育的需要”。學者顏軍也指出:“體育心理學教材的特色應當主要體現在它的實用價值上,即兼顧學科、學生髮展和社會需求三者和諧統一,注重於‘為人’和‘為師’,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教書育人能力和提高體育教師職業心理素養。”〔4〕同時也有專家認為:“體育教育本科生應重點掌握體育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有關運動技能學習基本過程的知識和體育教學心理的基礎知識。”〔5〕可見,《體育心理學》的教學重點應放在體育活動中動機、興趣、態度、習慣的培養,體育鍛煉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運動技能的學習,提高運動技能的心理訓練方法以及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心理學方法等章節,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推薦和介紹相關的書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學生既能學到基礎知識,又能把握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
2 加大實驗教學比重,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心理實驗是《體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現行的《體育心理學》教材中,各個專家學者並沒有對體育心理實驗做過多的安排,甚至根本沒有實驗內容,即使任課教師認識到了實驗課的重要性,但由於課時的原因或者儀器的原因,對於實驗也只是簡要介紹、一述而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遵照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最終寫出實驗報告,而對實驗的應用並沒有仔細理性的思考,導致實驗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或僅僅流於形式。因此,應使學生在充分認識體育心理實驗的意義和明確實驗課的重要價值的基礎上,改革和優化體育心理實驗教學過於老套的實驗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大膽探索和設計體育心理學實驗,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通過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研究態度。
此外,一本權威性的體育運動心理實驗指導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了經典的體育心理實驗外,教材還應加大設計型、綜合型和創造型的實驗比重,正如我國學者周君華所提出的那樣“教材只指出實驗目的、實驗結果的要求,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具體實驗方案,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實驗技能的本領。任何一個實驗的設計,無論是心理現象的演示,還是規律的驗證,都應有助於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和概念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以後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6〕。
3 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教學常常是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則是被動的學習者。而如今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
在體育心理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運動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把心理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避免枯燥抽象的從理論到理論,摒棄羅傑斯所說的“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驗、經驗與意義等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覺地去尋找知識對個人的意義。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地、積極地探索問題,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發展為“主動探求”,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努力把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變成主動構建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維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4 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變抽象為鮮明、具體、直觀,創設教學佳境
心理學、傳播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維優於抽象思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視覺媒體和聽覺媒體結合有助於資訊的攝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眾所周知,心理學的名詞、概念、理論較為抽象。因此,在體育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抽象概念具體具體化、複雜心理過程形象化、不易觀察的心理活動直觀化,並把抽象的心理訓練方法與實際運動技能相結合,並輔助以動畫、視訊,創設一種新穎、和諧、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這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學生的認識難度,變難為易,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順利地過渡到抽象思維,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雖然給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它畢竟是輔助性的教學手段,這一點廣大教師都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國學者曾提出體育心理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切勿“追求大資訊量,忽視學生的承受能力”〔7〕,在這一點筆者深有同感。由於多媒體的輔助,教師不用板書,大大提高了授課的效率,課堂節奏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明顯加快,這樣無疑課堂容量加大,而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所接受的知識量可能遠遠超過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須每時每刻全神貫注地聽講,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加之體育院校學生多數文化課底子薄弱,更是影響了體育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不應容量過大,在講授重點和難點時,應將課堂時間適當留給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
5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評價手段主要還是考試,針對於專業必修課程,通常採用閉卷考試的方法,而閉卷考試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機械的考前死記硬背,考試結束便一問三不知;考試作弊成風;閉卷考試一般都是較簡單的試題,而且答案都較為簡單,甚至是老師考試之前特地提醒的問題。因此,在對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心理學課程進行評價時,應儘可能地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把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終結性價和過程性評價、現實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非智力因素在體育心理學評價體系中的作用,並且應利用考試這個平臺促進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6 結語
教育追求遷移價值,而教師更應樹立“為遷移而教”的理念。體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更是如此,不僅要使學生對體育運動中的某個問題的心理調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對其它情境中的其它問題的應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鄄5.
〔2〕楊鋒,潛沉香.體育心理學教材內容改革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9***5***:17?鄄19.
〔3〕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3.
〔4〕顏軍.體育教育專業體育心理學教材建設的思考〔J〕. 體育與科學,2004,25***4***:72?鄄74.
〔5〕周君華,李巖.《體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探討與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07,11***2***:82?鄄84.
〔6〕周君華.《體育心理學》實驗課程改革與探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7***:12?鄄13,24.
〔7〕周君華,原麗英.對《體育心理學》多媒體教學的理性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