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培養氣質的要領是什麼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運動專案,是中華武術運動瑰寶之一,是一種極具韻味的文化拳,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一種高階的健身方法,它歷經幾百年的滄桑和十幾代拳師的潛心求索,在套路演練、格鬥技擊、防身自衛、健身養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練太極拳培養氣質。歡迎閱讀!

  練太極拳培養氣質

  一、平衡

  現代社會提倡“和諧”,所謂的生活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總之“和諧”是當今社會的一個主題。

  “和諧”指的就是一種相對的平衡。就"小"從自身而言唯有身體平衡才能“和諧”美滿地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而身體的平衡我認為可延伸為: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和肢體平衡三個部分。

  人的生理平衡就是指人體的生理規律,若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暢、五行不諧,則容易萎靡不振、疾病叢生備受病痛的滋擾;正如大自然運轉規律一樣,若人為地破壞自然平衡無疑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如此例子不勝列舉。

  太極拳的創造結合了《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術;其原理符合人體生理規律和大自然運轉規律;長期習練對調節人體生理規律提高人體免疫力大有益處!

  而“心理失衡”又是危害人體和諧的大忌。人,生活在繽紛多彩的世界上,難免會產生失敗感和挫折感從而導致心理的不適應。

  這原本無可厚非,然而若對生活中的這種“不順”“不如意”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思想上的問題也即心理的失衡;長期滋長這種失衡,就會造成嚴重的精神上的疾病。

  所以保持一顆“平衡”“平常”之心是獲取快樂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種心態。所謂“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猛虎趨於後而心不驚”,唯有此才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在練習太極拳時我們極其注重肢體的平衡,只有保持肢體的平衡了,重心才能夠穩定;這就要求在練習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屈膝鬆胯、十趾抓地;做到這些再加乾乾不懈之功才能保證下盤穩固、上肢靈活。

  在推手實戰中更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身法以保持自身的重心平衡,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點將對手擊敗,可見保持肢體平衡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也是實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二、捨得

  能捨才能得。“捨得”二字是我們平時講的最多的一個詞彙,但要求人真正要做到卻並非易事。

  這就需要我們遇事權衡得失,什麼是我們想得到的,什麼是我們要放棄的,該舍則舍,該舍而不捨就犯了“貪”的大忌;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要學會放棄、學會割捨;胸無羈絆坦蕩面對生活和人生。

  同樣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也最忌 “貪“字;太極拳是一個對腿部支撐力要求很高的拳術運動,所以初學太極拳者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

  首先運動量不能貪多;運動量要逐步增加順其自然不可勉強,否則就會因為勞累過度致使肌肉及各關節的控制能力減弱,導致受傷從而適得其反。

  另外學習內容也不能貪多;要按部就班,基礎打牢,細細品位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推手及實戰時,也要符合“捨得”原理,及 “捨己從人”;但“捨己從人”是有限度的,“捨己”是為了深入敵穴,然後而有所為,即所謂的“無所為無所不為”。

  三、留餘

  留餘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做事要留餘地,給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即什麼事都不要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適可而止。

  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因接待慈禧而聞名於世,康家由明朝至清朝到民國曆經三個時期四百年的時間,蔭福十二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康家的家訓讓人深思。

  其家訓《留餘》刻於匾上世代相傳,匾上書有南宋留耕道人的“四留銘”曰:“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在留餘思想的指導下使康家富了四百年;著名華人富豪李嘉誠做生意的宗旨是能賺十分的錢,自己只拿九分,留一分給別人賺;這種不“貪”和“留餘”思想使他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留餘”在太極拳的習練過程中也屢見不鮮,拳理常雲“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等;習練時肢體上要求雙臂、兩腿均不得挺直,過直則等於不給自己留餘地,致“力”於僵化狀態,虛與實的變化上就不能驟然表達,甚至受制與人。

  如 “掩手肱拳”一式,出拳時只打八九分,留上一二分,使自己不至於用力太過而失重,也給自己留一點變化的餘地。

  四、寬容

  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寬容大度,凡事莫斤斤計較,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陳王廷《長短句》曰: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匪……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所以他才有“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的心境。

  學習太極拳就要虛懷若谷、胸襟寬闊,“虛”、“靜”方能心無旁騖,得失不計、寵辱不驚;唯有此才能一步步走進太極之廟堂;若心胸狹隘凡事計較勢必橫氣填胸、心氣浮躁又怎能進入太極之高境界。

  所以“習武,德為先”就是這個道理。恩師陳正雷先生也一再告誡我們:“小成在於勇、中成在於智、大成在於德”,無論習武還是作其他事情慾取得大的成就,蓋莫過於此大道。

  學習太極拳的要領

  1. 保持鬆靜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需要人們完全的放鬆身體,心無雜念,這樣便於周身的肌肉,完全的投入到太極拳的練習當中。

  2. 虛領頂勁,尾閭中正

  頭正頸直,虛領頂勁。口脣自然閉合,下頜向裡收,舌放平,動作要向何處,眼神先去,眼隨手動,手到眼到,停時目光經食指前視。

  3. 沉肩墜肘,坐腕舒指

  肩要鬆沉平齊,不可一高一低。肘要鬆沉微屈。意貫指尖。

  4. 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就是將鎖骨平準對齊,胸肌放鬆。背肌也要放鬆,背肌骨節微有上提之意,背部面板有繃緊的感覺,稱作拔背。

  5. 以腰為軸,上下相隨

  腰為主宰,帶動四肢運動。腰腹肌轉動,胸背肌亦隨之轉動,帶動四肢的纏繞圓轉。

  作到上下呼應,融為一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要協調一致。內外合一,一氣呵成。

  6. 步法靈活、虛實分明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運動時兩腿要分清虛實,隨著重心的轉移,兩足要交替支撐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7. 勢正招圓,連綿不斷

  勢正是指動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縮,不歪斜。招圓是指動作圓滿,舒展不拘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