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入門須知的要領

  太極拳是在我國廣為流傳的,適合不同年齡段和人群健身的優秀拳種之一,也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首選推廣運動專案之一。那麼初學太極拳需要注意揮著瞭解哪些事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學會入靜

  所謂入靜,就是使練拳者從現實生活中過渡到練拳境界中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叫“無極樁功”。其主要作用是調心、調氣、調息。

  所謂調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調氣,則使急促的氣息變得順暢,有節律;調息是使自己身體的姿態達到練拳的要求,即兩腿並立,頭部百會頂天,兩眼平視,下頦回收,頸項豎直,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鬆胯,兩腿似直非直。

  即看似直立,但不僵硬。思想上要排除雜念,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做到這些,練拳才能全神貫注。心神穩定,方能顯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二、夯實下盤

  太極拳入門,首先要練就下盤的穩固,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推不動,拉不搖。只有下盤穩定了,練拳時才能腿腳沉穩,上身靈活,動作敏捷。要使下盤穩定,腿腳的力量是基礎。

  增強腿腳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練“馬步樁”和“虛步樁”。“馬步樁”是同時練雙腿的力量。要求上身中正,兩膝順腳尖方向而彎曲,兩腳保持平行,但膝不能超出腳尖,而是在腳尖與踝關節之間變化,襠要撐圓。

  練“馬步樁”必須循序漸進。根據體能的增強逐步加大力度,大小腿之間的夾角逐步變小,身形逐步下降,一次站樁的時間逐步加長。“虛步樁”是練單腿的力量,左右腿交換著練。

  要求一腿著地,另一腿的腳後跟輕觸地或微離地。著力的腳後跟應與身體脊椎末端的長強穴垂直相對並屈膝。前腿即虛腿,膝微屈,前腳與後腳的橫向距離保持在10釐米左右。其他與“馬步樁”一樣。

  以上是練太極拳紮根築基的功夫。練此功夫,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吃得苦,耐得勞,堅持下去,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三、正確掌握身、眼、手、法、步

  身眼手法步是太極拳入門最基本的元素,指的是拳勢中的身形與身法,眼神與眼法,手形與手法,步形與步法。

  太極拳入門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即身形隨時保持頭頂百會穴、腰脊命門穴以及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即使個別動作要求前傾***誠如“海底針”***,這三個穴位的連線仍是直線。

  楊式太極拳中的“中正安舒”,吳式太極拳中的“斜中寓正”,都是同一道理。身法為以腰為軸帶動四肢,上肢動作以腰帶臂,以臂帶肘,以肘帶手;下肢動作則以腰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帶足。

  眼神是太極拳演練者的精神體觀。習練太極拳要做到神形兼備,即通過動作展現出太極拳的氣勢和神韻,要求眼神與肢體動作協調配合,從而體現精神與氣質。

  因此,太極拳入門行拳中才會有“手眼相隨”和“眼到手到”的要求。如果在演練中不注意眼法,動作就無生機;如果運用得當,就會充分展現所練太極拳的精神內涵,且富有表現力。

  眼法主要有兩種,一為“注視”,一為“隨視”。“注視”多用於定式或瞬間停頓時,是指眼神平視前方,力達專注,展現出內在的精神面貌。

  “隨視”是指眼神隨手或身體某處或器械的某一部位運轉,直到動作完成轉為定式。“隨視”運用於動勢之中,即“勢動神隨,手到眼到”。

  太極拳入門手形有三種,即掌、拳、鉤。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而立掌又分正立掌,側立掌和橫立掌,均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鑽拳。

  手法變化很多,除太極十三式中的八法,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外,衝拳、搬拳和栽捶經常用到。而鉤手一般在拿與捏的動作中使用。

  氣功對調身重要性的認識,體現在“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功不成”的古語中,包括姿勢與動作兩部分。

  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反映了早期氣功調身方式的多樣性,其中似乎也可見到太極拳的某些“影子”。但無論是難度還是對身體各部作用的廣度,氣功均不如太極拳,故太極拳的形體動作可謂“源於氣功又高於氣功”。

  至於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的形體要求與特點,太極拳與氣功完全一致。

  在“三調”合一方面,氣功認為“調身、調息、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要“令身息及心三事調適,無相乘越,和融不二”,即有“三調融一”或“三調合一”的練功要求。

  太極拳雖沒有相似的文字,但也有類似的要求,《太極拳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通,宜鼓盪,神宜內斂”。

  《太極拳之練習談》的“以意運臂,以氣貫指”等“拳手”之論,及太極拳特點中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等,都含有三調合一的意思。

  四、練好單式

  太極拳入門的套路是由多個不同或相同的單式組成的。姿勢正確、動作規範的單式,是學練好相關套路的重要基礎。

  單式是身、眼、手、法、步按武術攻防要求組合而成的,其中包含著動與定二式。動式是一個單式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之間的動作轉換過程,而定式則是結束瞬間所處的姿勢。

  以“攬雀尾”為例,動作開始時的手法為掤式,中間經過捋擠式的有機轉換,最後定式為按式;而步法則以虛步、弓步相配合,最後定式為弓步;身法則是以平行移動加旋腰轉臂配合手法來完成整個動作的。

  太極拳入門學練單式要弄清其中的拳理拳法,如“攬雀尾”式中的捋法為什麼要向自身的左側或右側執行?掤勁向上不能丟,擠勁平行,而按勁向下以及它們之間的攻防關係,都需要在單式的學練過程中來加以解決。

  學練單式,動作一定要到位,一舉手、一投足,都要遵循“無過無不及”的原則。既不要過分,也不能不到位。

  習練單式是學練太極拳人門的關鍵,要認真細緻地準確掌握好每一招每一式,套路的學練定將水到渠成。

  初學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1.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後,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

  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打一套“36式陳式太極拳普及架”,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為12~15分鐘,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需要6分鐘左右。

  2.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後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雀地龍、金雞獨立”以外***。體弱者最好採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

  3.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於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外上下高度集中統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因為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常由一條腿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節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另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痠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痠痛現象,就會消失。

  每次鍛鍊的時間長短、趟數多少、運動量大小,應根據工作和學習情況及自己的體質而定。一般健康無病的人,運動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連續打一趟或兩趟。老年人和體弱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調節運動量,可以單練一組或幾組;’也可以專練一兩個式子,如陳式太極拳從起勢到第二個金剛倒碓反覆練;也可以架勢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應垂直,膝蓋與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送時,膝關節彎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腰間傷病的人,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必要時應徵求醫生的意見。總之,在初練太極拳時,運動量的掌握務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應貪多求快,急於求成。

  4.要持之以恆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練下去。根據自己生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情況,最好每天在業餘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一曝十寒",或是認為已經練會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轉,就不再繼續堅持練習。那樣,不僅不能逐步提高太極拳的技術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堅持練太極拳增強體質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天在班前、班後或工間操、課間操時間,在本單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練習。.有條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間,就近到公園、樹林、廣場、河邊、草地等空氣清新和環境安靜的地方練習。如果這些地方設有太極拳輔導站,參加集體學習,收效會更好一些。

  此外,初學的人如果沒有專人指導,可幾個人在一起,採用互教互學的辦法來解決。例如,先由一人按照圖解上的動作說明來指導其他人學練,然後依次輪換。要仔細地研究前而所說的鍛鍊方法,正確掌握要領。這比一個人自己看圖解學拳,要快一些,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