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的學習階段

  楊氏太極拳是由近代人創編而成,其特點是柔和緩慢,也是現代人養生的首選運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楊氏太極拳的四個學習階段

  第一、打基礎

  練拳一般都從盤架子開給,要領是儘可能地做到鬆、穩、慢、勻,以達到“運勁如抽絲”為目標。

  第二、內外相合

  在掌握套路的基礎上,要求內氣與外形相互配合,一致執行。每一個姿勢都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動作自然,絕不勉強。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對內功的增長不利,有時還會傷身致病。

  圓是我國古代美的象徵,因此,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姿勢都是在大小不同的圓裡完成的,只要掌握好這個圓,有助於太極拳練習。

  第三、上下相隨

  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內外相合的上下相隨。內氣舒適暢通地貫注到外形姿勢上,是免於僵滯的先決條件。動靜咸宜,以靜待動,動無一處不動,靜無一處不靜。

  練拳過程如行雲流水,上身與下身的動作互相協調,做到上下相隨,主要是從頭頂經尾間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氣下沉到腹腔,然後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體,四肢配合。

  兩臂的執行要在身體周圍的氣圈之內,運動的方式要鬆軟圓活,不用強力。以腰胯帶動下肢,兩胯鬆散,兩腿放鬆,使意氣得以下沉到足心。移動重心時,兩足要互相配合,協調運動,輕靈地變換虛實。

  練太極拳一定要協調,也就是在練習中要上下協調,這樣才能感受到太極拳動作的優美。

  第四、拆架子

  練習太極拳是為了學以致用,要學會用就得“拆架子”。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變的。應當掌握要領,靈活運用。

  練楊氏太極拳的心得體會

  隨著醫學的發展,太極拳發展方向也偏向與醫學,同時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是當今世界公認的養生運動。

  太極養生

  太極拳是一種簡潔,緩慢,輕柔的運動。它目前是人們參與最多的一種健身專案。太極拳的理論思想裡包含了中國古老的陰陽學說,運用辯證的哲學觀,使太極拳成為集攻防、養生為一體的特殊運動。

  有一句話高度概括了現今太極拳運動的宗旨‘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鬆。’我國的中醫學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身體陰陽失調導致。

  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虛實,其講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同時又貫穿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通過每次輕柔、圓緩、連綿不斷的打拳。時間在二十至六十分鐘左右,就會感到渾身舒坦,氣血暢通,不僅心跳平穩,而且身體微微出汗。太極拳的這些特點被科學家們認定太極拳是一項有氧的運動,從而風靡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太極拳的練習,不受時間、場地大小的約束,只要地面平整,通風就行了。練拳前半個小時不宜進食,著裝要寬鬆,思想應放鬆,拋開雜念。

  練拳時要力求作到鬆、柔、緩、慢、勻、圓、正。自然呼吸。儘量按太極拳十要去練。日子一長就會受益,使您身心健康,永遠煥發青春的活力。

  太極拳雖然是一項柔和的有氧運動,但是練習時間不能太長,太極拳是門武術,練習中會消耗能量。

  太極拳之預備式

  預備式,一般都作為太極拳套路的第一個動作。由於它沒有什麼外在的變化,從而容易被拳友們所忽略。我想通過我的練拳體會,來說幾句心得,大家共同學習、探討。

  預備式是告訴我們要準備練拳了,要把心收回來,不要再去想練拳以外其他的事情。注意自己是否逐步放鬆下來,情緒是否穩定。是否做到了鬆肩墜肘,腰胯鬆,虛靈頂勁,又含胸。

  兩耳不聞身外事,專心只為太極功。所以預備式不是簡單的往那裡一站就開始打套路了,而是應該有點時間去做準備的。

  如果預備式做不好的話,那麼整個套路練出來也好不到那裡去,僅僅是活動一下四肢而已。更談不到長功力了。不是忽快忽慢,就是東倒西歪。

  全然沒有太極拳的味道在裡面。太極十要的連綿不斷、上下相隨、動中求靜等,更是無從談起。

  套路中有些動作應區別的幾個地方

  提手上式與手揮琵琶;提手上式兩臂為左右相和,兩手心側相對。內含橫挒勁,捋勁,提勁。手揮琵琶則不同。左手心向右,而右手心是側向左下。左手含託,右手含採和捋。兩手有上下的挒勁,是斜中求攻的動作。

  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白鶴亮翅是兩臂上下滾動撐開,右手至於額角前上方。退步跨虎是兩臂上下環弧,右手至於額角右側上方。 野馬分鬃與斜飛式;野馬分鬃是斜上方的挒勁,右手主要攻擊對方的腋下,動作不是很大。

  斜飛式的右手是攻擊對方的脖頸處,所以右手要略高一些,且是左右的橫挒。野馬分鬃兩手心側相對,斜飛式兩手心上下相對。

  撇身捶與進步搬攔捶;撇身捶是在左轉腰時,坐左掌於左胸前,右拳反手用拳背打出。要求兩手前後開,兩肩合。進步搬攔捶在啟動時,是兩臂隨左轉腰環下弧,由後向前搬出右拳,左手則護在右腕部。兩手是同一個方向執行。到做攔時,兩手才前後拉開。

  太極拳中的‘抻’

  抻。有抻展、抻開、對拔、拉長的意思。在套路的演練過程中,尤其是傳統楊氏太極拳,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楊老師的二十字口訣,第一句話就是‘抻出肘尖,空出胳窩’。更足以顯現出抻的重要性。通過對套路的練習,我的感受是,抻肘尖並不是單指左肘或是右肘而言。比如;摟膝拗步之左摟膝,如果單是抻出左肘尖的話,那麼右臂就成了空的,就會斷勁。

  只有兩個肘尖對抻,身體才會中正,不失重心,達到不偏不倚,從而形成含胸拔背,動作渾然一體。拿白鶴晾翅的運轉方向來說,兩臂上棚、下按,主要靠兩肘尖上下對抻從而形成身體向外的張力。

  在轉動幅度大的動作上,抻肘尖則更顯出它的重要性。比如倒攆猴接斜飛勢之轉動式,左肘尖向外抻圓,才會使右胯鬆開,右腳輕鬆落到西南方向。

  在每個單式連線的過程中,尤其是步伐轉換時,只有兩肘尖對抻,才會使下盤穩固、轉換靈活,不會出現前俯後仰之弊病。在做平衡動作時也是如此。

  如左金雞獨立,左肘下抻與右膝相應,能使動作穩定、不失中正。轉身擺蓮之提膝動作要求也是一樣。再如進步搬攔錘之搬攔轉換,抻右肘尖與左膝對拔拉長,左肘尖與右膝相合形成平衡。 ­

  抻,出現在每一個動作之中,貫穿套路始終。有了抻勁,打出拳來氣勢渾厚、飽滿、連綿不斷,就象給整套拳注入了靈魂一般。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抻肘尖並不是用拙力,更不是架起肘尖。

  一切都是在鬆沉之中完成。在最初習練時,免不了會使僵勁,也不必介意。套路練習本身就是一個去僵求柔的過程。時間長了只,慢慢就會品出個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