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蓄髮階段

  欲練彈抖,先練蓄髮。所謂蓄髮是指陳氏太極拳運動在訓練柔過氣、剛落點的過程中,練氣而化勁,聚柔而剛發在外形的表現。但內氣是催動外形的主要動力,因此加強內氣允盈的培養練習,則是初學“蓄髮”的必修之路。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拳論雲:“蓄而後發……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在蓄勁的練習過程中,首先要講究讓勁道蓄得住,蓄得足,要求肢體具備五弓***身軀和四肢***之能,蓄而後發。但是,要注意做到腰弓***身軀***為主體,其餘四弓為輔佐,五弓之勁合為—體,以腰為主而互相傳遞,開合有序,鬆緊得當。

  太極拳在蓄勁訓練時,通過拳勢中的“虛領項勁、鬆肩垂肘、含胸塌腰、束肋合腹、鬆胯圓襠”使周身構成負陰抱陽之態勢,猶如開弓滿盈,促使肢體做功距離加大,並且加強其彈性的儲備能力。同時,要求周身之氣聚集於丹田之中,只待勃發之機,其勁具有一觸即發之勢。此外,勁力除慮領頂勁外,要求周身之勁全部向下鬆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周身之勁向下鬆串越多,足底的反作用力就越強***,以助足底之勁上翻傳導,身體的重心在蓄勁時要偏於後腿***左右***,以便於轉換調整。蓄勁總的要求是: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鬆沉而靈活。


  陳氏太極拳發勁時,要求在勁力蓄住的前提下,能使體內之勁發放出體外,如滿盈弓之箭脫離弦扣,有中的入內之能效。其關鍵在於“擰腰、扣襠、鬆胯、泛臀、雙腿裡纏、雙足內旋、前腳把、後腿蹬”總歸完成一氣。其中,腰的旋轉是主要動力來源,雙肩窩***雲門穴***內氣機潛轉,互相傳遞,形成通背勁;腰鬆而活,肩順***放鬆***而脫,勁力要求一吐即收,形體要求一抖即鬆。重心要求發在前***腿***鬆至後***腿***,四六分成,尤其在發勁的一瞬間,注意要有勁力從肢體某一部分鬆抖出來的感覺,決不可產生絲毫的努勁用力的現象。如其不然,氣與勁在體內會產生滯呆之意,聚積在體內得不到完全運用與發揮,則會導致發勁時頭和身體出現一種不應有的震動之狀態,這是勁力沒有發出去在體內憋屈所致。如有此現象,輕則頭暈目眩,樁根不穩,重者鼻口竄血,要引起學者高度重視。

  若要打***發***對稱勁,要求雙手臂之勁相連而傳遞,並出入有序,雙肩鬆開似脫,而又相吸相系,相對相逆,其身法要求旋轉之中平衡順穩健,主賓得當,陰陽扶承,虛實兼備。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在蓄髮勢當中不要蓄勢過低,一旦發勁身體反而高了起來,這不但易犯鑽頂之弊病,而且會導致橫氣填胸、勁散而不能聚和樁根不穩等缺點。學者不可不知。為此要求蓄與發之勢,身體必須保持平整,同時要求在形體上注後不注前,注催不注領,領勁白然;在內勁方面要求注入不注出,注引不注陽,出勁自然。尤其是在發勁剛落點的一瞬間,要求雙腳如釘在地面上一樣,後腳跟決不能離地和挪位,否則,勁力很難做到起於腳跟、行於腿,勁散不聚,發而不整。練習者必須謹記。

  此外,勁力發放出體外後,身體有一種自然還原之能量,猶如弓箭分離之後弓弦得以還原之狀。所以在發勁訓練過程中要細心體會,以求蓄髮連續,不可中斷。同時,要求做到勁意不斷,意斷神可接。猶如槍膛內發出了第—顆子彈後,第二顆子彈則自動上膛的感覺,可見,發勁落點後還得需要蓄勁還原,如不及時還原,勁散而不聚,不能做到連續發勁的效果。為此,必須明其聚***蓄***,適其發,貴其連,尚其速,神其用,方能得竅。發勁“剛落點”的要求是“疾、猛、準、狠”。運動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動作宜出手點炮,回手似火燒。它要求動短、意遠、力促、勁長、氣足、疾速、剛猛。如拳諺雲:“遠打一丈不為難,近發貴在一寸間。”即“寸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