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頂頭懸的介紹

  “頂頭懸”在太極拳與其他內家拳練習中,是極其重要的身法要訣。此懸是虛懸,不同於過去讀書人“懸樑刺骨”之懸,在意念上也不是全悉想“百會穴”,而是在百會上方頭皮處與外界空氣接觸之點,與身體似挨非挨之非確切點。意念要清淡再清淡,以至於虛無。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方面,內家之整體鬆沉是一個辯證法。如果一味只知道盲目往下坐胯沉臀,求低樁低勢而不是“頂頭懸”,很顯然,此沉非沉,而是垮掉了,腳腿填實,初有麻、熱、脹、緊、硬、僵,後是氣血滯脹不通,腰襠內在靈活性全無。反過來,頂頭懸則是要求百會引領全身虛懸,頭部以下會最大程度放鬆,腿腳空通全身鬆墜,則身如沉鉛,常人憾之不動。同時,頂頭懸使意念集中,全神貫注,無偏虞懶散之病。

  另一方面,內家整體合一的勁道本質上就是一個混元勁。所謂混元,在人身太極上的表現就是左右前後上下的完全同一狀態。頂頭懸就是為了實現上下同一而必須的要領。前面談到,腳腿不空鬆,內勁不能通過腳腿上行到腰胯以至頭部與各梢節***注意,內勁從物理上是由骨間架以無時間差無時間過程方式傳遞的***,則無“整”可言。而沒有頂頭懸,腳腿永遠也不可能空鬆。同時,這是實現頭部頂梢與腳根同一的最佳要訣。


  然而,在實踐中,由於練習的偏差,比如意念太重,精神緊張,加之平時工作壓力大,許多人由於不能準確地把握“頂頭懸”要領而出現腦部發脹的現象。以至於許多練習太極拳多年的人***甚至已經可以算是高手的人***仍然會死於“腦溢血”。當然,這樣的病還有許多,如腦血栓、腦血管痙攣、腦血管硬化等等。如果認為練習太極就會得這些怪病的話,那當然是對太極拳的重大誤解與汙衊。實際上,太極拳的鬆與靜有利於降低血壓,當然就會有利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但是,如果對“頂頭懸”的要領理解出現偏差,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為此,必須正確地理解“頂頭懸”。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太極頂頭懸之三大作用

  一是“頂頭懸”的保障作用。所謂保障作用,亦即“頂頭懸”對習練者的身形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今拳家都十分重視“頂頭懸”的作用,並將其擺在重要位置。《拳論》有云:“打拳全是頂動,頂勁領起,全身精神為之一振”頂動者,是中氣上衝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佳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硬,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楊澄甫大師十分重視虛靈頂動之作用,他在《太極拳十要》中將 “虛靈頂動”放在十要之首。他說:“頂動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頂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威。非有虛靈頂動,則精神不能提起也。”以上論述從不同角度說明了“頂頭懸”在太極拳習練中的重要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打拳時,頭容正直,輕輕領起,則可使精神集中,意念增強。反之,如“頭傾視深”則“精神奪矣”,左歪右斜,則拳勢丟矣。打拳時一旦出現“丟頂”現象,拳式將會渙散,精神則會萎靡。所以習拳時一定要把“頂頭懸”貫徹始終,須臾不可離異。

  二是“頂頭懸”的健身作用。吳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吳圖南大師,以百歲高齡接見美國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周先生,當週先生問及吳圖南大師長壽祕訣時,大師以四字相答:“頂頭懸也。”這是一位長壽老人對“頂頭懸”健身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頂頭懸”健身作用的自我見證。

  說起“頂頭懸”的健身作用,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頭部向上輕輕領起後,可使頸椎順豎,脊柱中正,保證脊椎柱的自然垂直,從而可使頸椎中的中樞神經延髓及脊柱中的延髓不受壓迫,以保證周圍神經及腦神經的通道不受擠壓,暢通無阻,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技能活動,從而保證身體健康。

  據此,我們可以想象,長期從事文字工作,電腦操作,或長年沉迷於麻將遊戲的人群,由於身體長期處於靜止狀態,低頭弓背,大腦緊張,所以好多人患有“伏案綜合症”,頸椎受壓,脊柱彎曲,以致神經通路不暢,大腦供血不足久之勢必影響身體的健康。

  三是“頂頭懸”的健美作用。“頂頭懸”還有其特有的健美功能,其道理也很簡單,由於頭部經常向上頂起,使頭頸自然正直,身軀中正舒適,時間一久,習拳者則逐步克服低頭,聳肩,含胸,駝背等毛病,漸而使身軀挺拔,體態秀美,於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塑身健美之目的。

  “頂頭懸”對拳式的保障作用,以及其特有的健身和健美作用,動作簡單而易行,效果確切而明顯,而要總使其真正發揮作用,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須時時以效之,長期而為之,決不可急功近利,急求速效。正如孫祿堂大師所言:“練功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而日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質量互變的過程,而從量變到質變則需要一個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只要我們長期堅持,且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習慣,一定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要注意方法,要“無過而無不及”,如楊澄甫大師所言:“不可用力,用力則頂強,氣血不能流通。”過於用力,造成頸部僵硬,氣血流通遲滯,反而影響健康。反之,如果採用力或用力過小,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至於大師所言:“須有虛靈自然之意,”此“須有虛靈自然之意,”是何標準,應如何把握,則無人能說得確切,也沒有尺度標準,只有靠我們自己在學練的實踐中,認真去體悟,反覆進行揣摩。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長期堅持,一定會找出適合於自己的動作要領,一定會取得理想的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