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模擬題及答案解析

  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誰與爭鋒。為高考備考認真努力過了,並且高考時能保持輕鬆的心態去應考,高考就能考出你期望中的成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高考語文模擬題,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語文模擬題閱讀題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藥食同源”是保健養生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藥物與食物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農耕時代以前,食物主要通過採捕獲得,漁獵需要體力,採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藥物的出現,基於人類有意識的覓藥行為,這一過程確實與覓食有關。可以設想這樣的場景,神農品嚐了大黃的根莖,腹痛腹瀉,於是將這種“葉大根黃”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單,成為傳說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飲食積聚而備受煎熬,神農忽然想起這株能夠“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的植物,找來給病者服下,各種不舒服霍然而愈。人類治療史上第一個藥物就此產生,“聚毒藥以供醫事”,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禮》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據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相關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因此,平時用於填飽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補養脾胃時食用的粳米,成了藥物。

  藥物與食物之間,難於截然劃斷,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匱要略》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治寒疝、腹中痛、裡急:“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這裡除了當歸,其他都是藥物。《後漢書•華佗傳》記載道:華佗曾在路上見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嚥,家人用車載著欲前往就醫,華佗聽到了呻吟聲,看了一番,對家人說,剛才路旁有家賣麵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種用浮萍製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條蟲來,病也痊癒了。對此,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序錄》中說:“此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所以,米穀果菜、蟲獸禽鳥,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載入《本草經》。

  食物療飢,藥物治病,乃是常識;若是顛倒過來,以藥丸充飢,用食物治病,則成為笑談。有人說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許有助於控制血壓,於是讓高血壓病人常吃芹菜,這樣的建議算不得離譜;可因此讓病人停止正規的高血壓藥物治療,專門靠芹菜來降低血壓,就荒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藥與食同源而異途,食物是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並能延續正常壽命的物質。相對於藥物而言,食物對機體生理生化過程的干預極小,長期乃至終身食用,一般不會給機體造成嚴重傷害;也正因為此,食物不足以改變因疾病而異常的生理生化過程,故不可能取代藥物。

  即使站在傳統醫學的立場,過度強調食物療疾,也很難做到邏輯自洽。孫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論中明確承認藥與食為兩途,即所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並指出,只是緣於藥性猛烈,所以建議醫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並沒有以食療代藥療的意思。

  1. 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原文所論“藥食同源”的一項是

  A.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戰國扁鵲

  B. 凡草可食者,通名為蔬;蔬,從草從疏,所以輔佐谷氣,疏通壅滯。——古籍

  C.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黃帝內經》

  D. 大蒜上場,藥店關張;蘿蔔纓子不要錢,止瀉止痢賽黃蓮。——民間諺語

  2. 下列理解與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藥食同源”最初是指人類早期食品和藥物都是通過採集植物或捕獵動物來獲得的。這一過程中,人們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體力和智慧。

  B. 農耕時代以前,人們在覓捕食物過程中,開始對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於區分,藥物的出現,正是基於這個有意識的行為。

  C. 人類治療史上的第一個藥物,就是神農氏在尋覓食物時發現的能夠“盪滌腸胃,推陳出新”治療腹痛腹瀉的植物——大黃。

  D. 傳統醫學認為,不可過度強調食物治療,藥食同源而異途,就像芹菜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不能改變身體因高血壓而異化的過程。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周禮》中記載,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可見,在農耕時代,疾病就認識到“五穀”既是食物,又是藥物。

  B. 《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牛肉湯和華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前者用了當歸應屬藥療,後者才是純粹的食物療法。

  C. 《本草經》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記錄“米穀果菜、蟲獸禽鳥”等天地間可食之品,正是因為作者對“藥食同源”理念的認同。

  D. 《千金食治》中明確指出“安身”與“救疾”應是食藥兩途,建議醫生在治病過程中,先食後藥,但不能以食療代替藥物治療。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試題分析:原文的論點“藥食同源”重點強調“藥物與食物之間,難於截然劃斷”,而A中“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把食物和藥分開。

  2. 試題分析:“人類治療史上的第一個藥物,就是神農氏發現大黃”,文中沒有依據,無中生有。

  3. 試題分析:原文“藥物與食物之間,難於截然劃斷,典型的例子有二”,可見選項列舉的兩個事例“前者是藥療”後者是“食療”錯誤。

  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型別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B項曲解文意。

  ***二***文學類文字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繩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維爾的集市廣場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壓壓一片。整個集市都帶著牛欄、牛奶、牛糞、乾草和汗臭的味道,散發著種田人所特有的那種難聞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氣。

  臭士高納大爺正在向集市廣場走來。突然他發現地下有一小段繩子,他彎下身去,從地上撿起了那段細繩子。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冤家對頭馬具商馬朗丹大爺在自家門口瞅著他,頗感丟臉。他立即將繩頭藏進罩衫,接著又藏入褲子口袋,然後很快便消失在趕集的人群中。

  教堂敲響了午禱的鐘聲,集市的人群漸漸散去。朱爾丹掌櫃的店堂裡,坐滿了顧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裡響起了一陣鼓聲,傳達通知的鄉丁拉開嗓門背誦起來:“今天早晨,九、十點鐘之間,有人在勃茲維爾大路上遺失黑皮夾子一隻。內裝法郎五百,單據若干。請拾到者立即交到鄉政府,或者曼納村烏勒大爺家。送還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飯已經用畢,這時,憲兵大隊長突然出現在店堂門口。大聲喊道:“奧士高納大爺,請跟我到鄉政府一趟。鄉長有話要對您說。”

  鄉長坐在扶手椅裡等著他。“奧士高納大爺,”他說,“有人看見您今早撿到了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遺失的皮夾子。馬朗丹先生,馬具商,他看見您撿到了。”

  這時老人想起來了,明白了,氣得滿臉通紅。“啊!這個鄉巴佬!他看見我撿起的是這根繩子,您瞧!”他在口袋裡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繩子。但是鄉長搖搖腦袋,不肯相信。“奧士高納大爺,馬朗丹先生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我不會相信他把這根繩子錯當成了皮夾子。”

  這位老農氣呼呼地舉起手來,表示以名譽起誓,再次說:“老天有眼,這可是千真萬確,絲毫不假的啊,鄉長先生。我再說一遍,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擔保。”

  鄉長又說:“您撿起皮夾子之後,甚至還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從皮夾子裡漏了出來。”

  老人又氣又怕,連話都說不上來了。他抗議也是白費,別人不相信他。

  他和馬朗丹先生當面對了質,後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親眼看見的。根據奧士高納大爺的請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麼也沒抄著。最後,鄉長叫他先回去,同時告訴奧士高納大爺,他將報告檢察院,並請求指示。

  訊息傳開了。老人一走出鄉政府就有人圍攏來問長問短,於是老人講起繩子的故事來。他講的,大家聽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著走著,凡是碰著的人都攔住他問,他也攔住熟人,不厭其煩地重複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轉來給大家看。他生氣,著急,由於別人不相信他而惱火,痛苦,不知怎麼辦,總是向別人重複繩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後一時左右,依莫維爾村的農民佈列東大爺的長工博勒,把皮夾子和裡面的鈔票、單據一併送還給了曼納維爾村的烏勒布雷克大爺。這位長工聲稱確是在路上撿著了皮夾子,但他不識字,所以就帶回家去交給了東家。

  訊息傳到了四鄉。奧士高納大爺得到訊息後立即四處遊說,敘述起他那有了結局的故事來。現在他心裡坦然了,不過,他覺得有某種東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聽他講故事時,臉上帶著嘲弄的神氣,看來人家並不信服。他好像覺得別人在他背後指指戳戳。

  下一個星期二,奧士高納大爺又到戈德維爾來趕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莊稼漢聊起了繩子的事情。這位老農民沒有讓他把話說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衝著他大聲說:“老滑頭,***!”然後扭轉身就走。奧士高納大爺目瞪口呆,越來越感到不安。他終於明白了,人家指責他是叫一個同夥,一個同謀,把皮夾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議。滿座的人都笑了起來,他午飯沒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聲中走了。他回到家裡,憤怒和羞恥使他痛苦到了極點。他遭到無端的懷疑,因而傷透了心。於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講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進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議,更加莊嚴的發誓。他的辯解越是複雜,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著消瘦下去。將近年底時候,他臥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臨終昏迷時,他還在證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一再說:“一根細繩……鄉長先生,您瞧,繩子兒。”

  ***有刪改***

  4. 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和藝術手法的概括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 小說通過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一段繩子,後被冤家陷害,又受到眾人奚落,最後憂鬱而死的這一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小人物的性格悲劇。

  B. 作品運用動作、神態、語言等多種方式描寫刻劃主人公奧士高納,塑造了一個勤儉、誠實、富有正義感而又偏執不知變通的下層勞動者形象。

  C. 奧士高納所面對的眾人跟魯迅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對的眾人具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點。

  D. 小說的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通篇沒有華美的辭藻,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使全文呈現出儲蓄清新的風格特點。

  5. 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於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請結合原文作簡要分析。

  6. 有人認為小說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老實人而展開的,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會更好。你認為和原標題相比哪個更好?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

  【答案】4. C 5. ①馬具商的誣告:在這場逼死奧士高納大爺的圍攻中,馬具商是發難者,表現人性的醜陋;②鄉政府的審問:代表官方壓制,加劇了整個社會道德敗壞,缺乏信任;③周圍群眾的麻木:致使奧士高納大爺憂鬱而死。表現社會的冷漠,缺乏同情心。

  6. 觀點一:我認為“繩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繩子的故事”為題富有深意,與結尾前後照應,故事的悲劇起於繩子,意味深長,令人回味。②小說以“繩子”為線索,繩子貫穿全文,推動情節發展。③小說以“繩子的故事”作為透視點來窺視大千世界,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反映普遍的社會現實。

  觀點二:我認為“老實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奧士高納大爺,老實人是其性格主要特點,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有利於突出人物的形象特點。②小說故事情節圍繞“老實人”展開,因為主人公老實,才會一再招致誣告、陷害、輿論圍攻,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可與小說的內容更吻合。③小說通過奧士高納大爺的悲劇,展示了把誠實厚道、純樸善良看作違反常理的社會道德觀念,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與小說的主題相符。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五個選項分別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說主旨、寫作線索、寫作特點等,考點較全。B“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劇”不準確; D.“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與“含蓄清新的風格特點”錯誤,小說把作者自己的愛憎、褒貶寄託在情節中,體現出對人物的深深同情,沒有諷刺之意。E. “富有正義感”文中無據,“偏執不知變通”不夠恰當。

  點睛:本題屬於綜合題。考查的範圍包括:小說的內容、主旨、情節構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①讀全文;②抓標題;③辨文體;④找線索;⑤理層次。解答本題,考生要緊密結合文字,抓住文章中細節,判斷選項對錯。

  5. 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和篩選文章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認真研讀文字,圍繞奧士高納大爺死的事件來展開。

  點睛:去粗取精基本要點有二:一是切塊法,即在鎖定與答案有關資訊句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包圍圈,將目光鎖定在一段或幾段中的某一“塊”。可以依據寫作的角度切塊,也可以依據內容上的關鍵詞切塊,還可以依據語句上的連線詞***關聯詞、序數詞、插入語、介詞等***切塊。二是抽條法,即在鎖定“塊”的基礎上,分出“條”來抽取答案資訊,然後再提煉概括。有時候與答案有關的資訊並不是集中在某一“塊”,而是分佈在全文的各部分,這就要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點面結合,逐一摘取,避免遺漏。瞄準目標。目標語句使指代表有用資訊的語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語句或精要語句。瞄準目標語句,依題幹要求進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的關鍵。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字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分析標題的含義,可以從運用的手法和小說的主題等角度切入思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種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點睛:在各地高考真題中,“標題作用”是小說閱讀的重要命題點之一。小說標題常見的作用有:1、作為情節線索貫穿全文。標題若是文中出現的某一事物,該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線索,有意無意的貫穿情節始終,甚至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2、點明時間、地點,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圍。如果以時間、地點、環境為題,則標題可能是要向讀者提示某方面的資訊,而這個資訊對讀者理解文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標題本意的基礎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還有比喻義、象徵義、深層義、雙關義等。小說的標題,有的十分含蓄,如結合社會現實,深入思考之後,會發現它實際上還具有深層的含義,語義雙關。4、反映小說的主要內容,寄託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標題是小說的眼睛,有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事件的主要情節,反映了小說的主要內容;有的標題暗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點出小說的主旨。有的標題具有反諷義,體會文章主旨是要結合社會現實來理解。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人民網】“公考熱”曾經席捲全國,而與此同時,智聯招聘釋出的《2015春季人才流動分析報告》卻顯示,2015年春節公務員跳槽數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令人驚詫,公務員“跳槽熱”是否真的來臨?

  這又是喜歡是憂?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頓四風,並出臺各項規定與禁令。我國公務員便逐漸地褪去了“光環”、逐步走下了“神壇”。隨著養老金“雙軌制”的廢除,改革的不斷深入,公務員越來越市場化,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從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來看,公務員“跳槽熱”的到來有其“必然性”,這對社會發展與進步是相當有力的。公務員願意跳槽、敢於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務員這個群體,也激活了社會人才市場,有利於人才資源的合理分配,使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當然,公務員“跳槽熱”也必然會引發擔憂,公務員作為管理者與服務者,需要穩定的建設與發展;而公務員跳槽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對公務員隊伍建設造成負面影響,也有可能降低公務員群體的服務水平。

  無論是喜還是憂,公務員開始跳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改革與社會發展的趨勢。既然發展的是市場經濟,就應讓市場更多地去決定,更多地遵循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少一些過度的解讀,相信最終勢必會達到“多贏”的狀態。

  材料二

  【新華網】近日,智聯招聘釋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向來被認為抱著“鐵飯碗”的公務員,竟成為當前跨界跳槽最活躍的人群。

  其實,公務員只是普通職業中的一種,公務員行業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光鮮。首先,公務員並非是個高收入行業,同樣大學同年畢業的大學生,進入企業工作和當公務員,5年以後,收入就會拉開明顯差距。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這種差距就越明顯。其次,“上升空間狹窄”、“人事關係複雜”“自我價值體現困難”等問題,也時常困擾著他們。這樣的情況下,公務員頻繁跳槽,其實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所以,社會應當以平常的心態來看待他們的選擇,對公務員跳槽多些理解與包容。

  從某種角度來講,公務員辭職人數劇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一方面,不少抱著升官發財的想法才進入公務員隊伍的離開,有利於幹部隊伍吐故納新;另一方面,優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務員這種單一職業蜂擁,這是市場主體和管理人才的迴歸,有助於市場經濟的完善與構建。

  跳槽既是市場條件下自由選擇的結果,也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糾偏”。對於單位來說,老員工的離開一方面有利於更新換代,但大規模員工離職尤其骨幹員工離職,則容易導致人才短缺,應當引起警惕並適當採取措施的。所以針對公務員頻頻辭職“下海”現象,政府應當建立合格人才進得來、不合格的人出得去、優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務員選拔任用機制。對於用人單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決他們基本的生存發展問題。只要實現一個行業內人才的自由流動與良性競爭,並且賦予這一行業從業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職業尊嚴,那麼它就會自動實現人才的匹配,而不會出現短缺的問題。

  材料三

  【曲靖文明網】曾經讓許多年輕人慕名併為之傾心竭力的熱門行業在出現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務員跳槽,這讓很多人深感震驚和意外,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些年輕人放棄“前功”、盡棄“公務員”而另謀生路呢?

  國家行政部門的規範和嚴格管理,讓許多年輕人越來越感受不到國家公務員帶來的種種實惠,這是公務員跳槽的客觀原因。中國公務員制度有一個成長、發展的歷程,它引納外國的公務員制度並採用了古代的“科舉制”的積極因子。但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用權等慢慢地納入法制化軌道,行政工作人員的行為有了規範和約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業的收入,原先的願望打算與現實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務員萌生了跳槽另謀生路的打算,我想這是跨行業公務員跳槽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原因。

  中國在職公務員的跳槽和近幾年“國考熱”的降溫,是人們對各種職業工作認識的理性迴歸。以前很多人認為在國家的行政部門從職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經濟上的實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國家公務員只是為人民辦實事的工作人員,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更談不上什麼特權,隨著認識上的變換,一些公務員選擇跳槽,流動到其他的行業,也屬正常。

  針對以上的問題,政府要大力推進,行動起來。合理的職業流動機制是中國公務員的“跳槽”助推器。國內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轉、變動,公務員的“跳槽”也是行業流動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讓公務員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動中來,政府需要思考。

  7.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對“公務員跳槽熱是喜是憂”這一問題持謹慎觀望的態度,既指出了公務員跳槽在人才資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處,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突出強調遵循市場規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認為,社會對待“公務員跳槽熱”這一現象應給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務員跳槽的原因和社會意義的基礎上,也向用人單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應的應對措施。

  C. 材料三對公務員跳槽現象原因的分析側重於為政府提供相應的應對思路,認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職業流動機制,就能讓公務員融入社會各行業的正常流動中去。

  D. 三則材料都圍繞“公務員跳槽”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真實客觀的報道,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或意義,讀者綜合參考可以比較全面地把握新聞事件的價值。

  8. 下列各項中,對材料三“公務員跳槽熱”原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越來越多的年輕公務員希望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以達到與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準。

  B. 國家行政部門的規範動作和嚴格管理,一方面強化了對公務員行為的規範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務員的各種實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權等慢慢納入法制化軌道,公務員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約束,表現自我能力和價值的空間變得狹窄。

  D. 人們對公務員職業工作的認識迴歸理性,認識到公務員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更談不上什麼特權。

  E. 社會各行業人員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轉、變動,作為行業流動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公務員的正常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9. 對“公務員跳槽熱”現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認為會帶來哪些問題?它們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請結合原文資訊,簡要概括。

  【答案】7. C 8. BC

  9. 問題:材料一認為會對公務員隊伍建設和公務員服務水平產生負面影響,材料二則認為人才流失會造成人才短缺問題。角度:材料一是從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從公務員職業本身的角度進行分析。

  【解析】

  7. 試題分析:原文“合理的職業流動機制是中國公務員的‘跳槽’助推器”,選項“若能建立合理的職業流動機制,就能讓公務員融入社會各行業的正常流動中去”過於絕對。

  8. 試題分析:B原文只是說“以前很多人認為在國家的行政部門從職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經濟上的實惠”,選項“取消了公務員的各種實惠”文中沒有依據。C“自我能力和價值的空間變得狹窄”無中生有。

  9. 試題分析:注意答出“公務員隊伍建設和公務員服務水平產生負面影響”“人才流失會造成人才短缺問題”,然後分析從社會和自身的角度進行分析。

  點睛:資訊篩選、概括內容要點或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的題目,是實用類文字閱讀必考的題目,有區域性和綜合兩種,區域性指答題的區間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指答題的區間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幹,確定試題的型別是區域性還是綜合,區域性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注意對區域性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題時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祖夢奇,戶部侍郎。蒙正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授將作臨丞,通判升州。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上謂之曰:“凡士未達,見當世之務戾於理者,則怏怏於心;及列於位,當盡其所蘊,雖言未必盡中,亦當俾協於道。”

  李昉罷相,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趙普開國元老,蒙正後進,歷官一紀,遂同相位,普甚推許之。俄丁內艱,起復。先是,盧多遜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後遂以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九品京官。況天下才能,不沾寸祿者多矣。今臣男始離襁褓,乞以臣釋褐時官補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為定製。至道初,以右僕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進左僕射。六年,授太子太師,封蔡國公,又封許。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穎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於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勳業遠過於吾。”令與諸子同學,供給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後弼兩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類如此。許國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贈中書令,諡曰文穆。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二十四》***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門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

  B.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

  C.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

  D. 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

  11. 下列對文中加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戶部為古官署,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財政事宜。

  B. 歲星***木星***繞太陽一週大約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稱十年為“一紀”。

  C. “陛辭”是指朝官退休時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

  D. “諡”即諡號,是古代皇帝、貴族、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呂蒙正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來講話,每次討論時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堅持反對意見,皇帝讚許他能無所隱瞞。

  B. 呂蒙正為官鐵面無私。前任宰相之子剛出仕就授官水部員外郎,呂蒙正做了宰相後,上奏反對,使盧多遜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並被當作例制。

  C. 呂蒙正任人唯賢。當皇上問他的兩個兒子哪個可以重用時,他回答自己的幾個兒子都不足任用,並且推薦了有相才的呂夷簡。

  D. 呂蒙正關心國政。退休之際,他到朝廷辭別之時,還不忘向皇帝進言,殷殷寄語。皇帝非常高興地採納了他的建議。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凡士未達,見當世之務戾於理者,則怏怏於心

  ***2***臣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九品京官。況天下才能,不沾寸祿者多矣。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凡是讀書人在未被任用時,見當世這政事不合理的地方,那麼心中不滿。***2***我取得進士及第,出仕時只授為九品京官。況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沒有得到朝廷絲毫俸祿的人很多。

  【解析】

  10. 試題分析:“升殿”一個詞語,不要分開,“遠人”“古今”“上”都作後句的主語。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此題“升殿”一個詞語,不要分開,“遠人”“古今”“上”都作後句的主語。

  11. 試題分析:應為十二年執行一週。

  12. 試題分析:原文“今臣男始離襁褓,乞以臣釋褐時官補之”,選項“使盧多遜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人物錯誤。

  13. 試題分析:注意重點詞語“達”“戾”“怏怏”“忝”“釋”“褐”“沾”的翻譯。

  參考譯文: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其祖父呂夢奇,是戶部侍郎。呂蒙正在太平舉國二年***977***錄取為進十第一名,被任命為將作監丞,通判升州。不久,擢升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皇上對他說:“凡是讀書人未被任用時,見當世之政事不合理的地方,則心中不滿;到被任用後,應當盡其所能,即使建議不一定都合理,也應使政事符合於治道。”

  有個叫富言的人,是呂蒙正的賓客。一天告訴蒙正說:“我的兒子十幾歲,想讓他入書院。”呂蒙正答應了他。見面後,驚歎說:“為個小孩將來名位與我相似,而功勳事業遠遠超過我。”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一同學習,供給很優厚。富言的兒子就是富弼。後來富弼兩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呂蒙正善於識人才就是這樣。許國公的封命剛下來呂蒙正就逝世了,終年六十八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