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如何放鹽

  炒菜放鹽,把握好鹹淡不就行了嗎?其實,控制量只是放鹽的低階技能,高階的放鹽藝術是會控制時機。放鹽的時機不僅會影響菜的味道,還會影響菜的營養。所以,這件小事也值得仔細琢磨。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的資料,希望您喜歡

  方法/步驟

  *烹調前放鹽的菜

  蒸制塊肉、燒整條魚、炸魚塊時,先用鹽醃漬一下再烹製,有助於鹹味滲入肉中。烹製魚丸、肉丸等,先在肉泥中放入適量鹽和生粉拌勻打至起膠,擠成小丸子放入沸水中煮熟,使煮熟的魚丸、肉丸鮮嫩可口,又十分彈牙。有些爆、炒、炸的菜餚,裹上炸漿前應先給原料加鹽拌勻上勁,可使炸漿與原料粘得緊實,炸時不容易脫落。

  *烹調中放鹽的菜

  做紅燒肉、紅燒魚塊時,肉經煸、魚經煎後,無須待其熟透,即應放入鹽及調味品,然後旺火燒開,小火煨燉即成。

  *烹調後放鹽的菜

  烹製爆肉片、回鍋肉、炒白菜、炒蒜苗、炒芹菜時,在旺火、熱鍋、油溫高時將菜下鍋,待食材煸炒透時放適量鹽,可使炒出來的菜餚嫩而不老,養分損失較少。

  *食用前放鹽的菜

  涼拌菜,如涼拌萵苣、青瓜等,放鹽過量,會使其汁液外溢,失去爽脆感。應在食用前才放鹽調味,醃漬一下瀝乾水分,放入其他調料調味,吃時會更加脆爽可口。

  炒菜時放鹽量

  俗話說“好廚師一把鹽”。可口的飯菜往往需要大量的鹽分來提味。但鹽吃多了,卻會損害健康,引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導致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損害腎功能。

  雖然很多人知道自己鹽吃得多,卻依然改不了多年養成的飲食習慣,“沒味兒”還是吃不下。其實,真正好的廚師,善於用其他調料來減少鹽的使用,既讓菜餚美味可口,又能讓鹽分不超標。放醋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醋是很健康的調料,不僅可以祛羶、除腥、解膩、增香,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強化鹹味,讓人不會覺得菜餚清淡無味。”中國烹飪協會副祕書長邊疆表示,炒菜時多放點醋,可以減少鹽的使用,還能促進消化、提高食慾,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同時,味精、雞精等調味劑在弱酸環境下,鮮味兒能達到最濃的程度,讓菜最有味兒。此外,邊疆還表示,放糖能減輕鹹味兒,因此如果想控制鹽量攝入,應當儘量減少糖分的使用,少吃甜鹹口味的菜。

  其他調料的正確使用,也能幫助減少鹽的使用。在菜裡放點辣椒、花椒、蔥薑蒜等香辛料熗鍋,適當使用一些蒜泥、芥末汁、番茄醬等也能增加食物的味道。而在做芹菜、香菜、洋蔥等本身就有濃烈味道的食物時,就可以直接少放鹽了。

  鹽和醋的使用順序也很重要。不同的菜餚放調料的方法不同,一般的家常菜,可以在菜七成熟的時候先放入醋,提鮮入味兒,然後放醬油,接下來再放鹽,否則鹽會阻礙調料味道的滲入。

  炒菜時先放鹽還是後放鹽有區別

  有人說“過早地放鹽和醬油,都可以讓裡邊的氯化鈉的氯揮發出去,就剩下鈉了,你吃的時候就不鹹”。食物中的鹽,真的能夠發生這樣的變化嗎?出鍋前再放鹽,真的可以減少鹽的攝入嗎?

  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在水中離解成氯離子和鈉離子。食物中往往有水,“幹”的食物吃到嘴裡也會跟口水混合。所以,在我們吃到食物的時候,鹽都是以離子的形態存在的。鈉離子通過舌頭上的特定通道,產生特定的神經訊號,我們就嚐到了“鹹”味。“鹹”只跟鈉有關,而跟氯無關。即使氯化鈉裡邊的氯真的“揮發出去”了,也不會影響食物中的鈉,自然也就不會對鹹味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鹽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在烹飪的條件下,它根本沒有分解的可能,更不會“揮發”出氯來。不管是早放鹽還是晚放鹽,菜裡的鹽都是一樣多的。

  不過,在烹飪過程中什麼時候放鹽,對於食物的確有影響,人們嚐到的鹹味也可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管是蔬菜還是肉,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中有水,被細胞膜與外界“隔開”。食物“生”的時候,細胞膜是具有通透性,水可以自由進出,鹽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阻礙。這時候如果放鹽,周圍水中的鹽濃度高,細胞中的水就會流出來,而鹽會滲進去。結果,菜或者肉就會失去一些水,而鹽進去了也就會更加“入味”。

  如果先不放鹽,那麼細胞中的蛋白質變性凝固了,細胞膜的通透性大大降低。這時再放鹽,水和鹽的進出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這樣,食物會更加“水靈”,但是鹽也留在外面,不那麼“入味”了。

  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鹹味只來自於碰上通道的鈉離子,而食物表面的鈉要有更多的機會與這些通道碰面。所以,如果菜裡的鹽一樣多,沒有“入味”的情況下食物表面的鹽就會多一些,嚐起來也就有可能“更鹹”一點。

  不過食物是很複雜的體系,這種“出鍋前放鹽”的方式能夠減少多少鹽實在很難說。吃飯也不僅僅是為了營養,它本身還是一種生活享受。放鹽的時機,可能會明顯影響到菜餚的口感和風味。對於多數人來說,“晚放鹽”可能帶來的那一點點好處,不見得足以彌補對“口福”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