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審美文化理念與價值的傳承與構成
20世紀90年代,大眾審美文化迅速發展,人性世俗慾望的訴求是其興起的基礎,電子媒介為其插上了翅膀,市場經濟為其提供成長的沃土。隨後,大眾審美文化帶著娛樂性、商品性、視像性、複製性等特徵,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並衝擊著大學審美文化。
大學審美文化作為一種精英文化,是在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引領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指導下和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互動中形成的。然而,由於大眾審美文化對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顛覆,所以,當代大學審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傳統審美文化中優良部分使其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據社會發展方向的變化,構建新的審美理念與價值。
一、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中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傳承
大學審美文化理念是大學人在總結長期的審美經驗和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大學人經過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對大學審美文化的本質性、規律性的判斷和看法。[1]***P332***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學發展歷史上原創性的成分,也有根據已有理念再創造的部分,還有借鑑外部先進理念的成分,是繼承、學習、借鑑和創造的結果,當下的大學審美文化在此基礎上,傳承了傳統審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領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現為自大學建立之時就以育人作為根本宗旨;以關注人的具體生存、啟示人生意義、引導人去追求人性完滿的特性為根本目標。《大學》開篇便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所謂“大學之道”實際上是指為學與為人之最高目標境界,最為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為教、為學、為人的“大學”理念,顯示著一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如今的大學審美文化仍然顯示其獨有的人文精神,表現在:指導大學生在感性的審美中進行理性的思維;從關注感性生命出發,在審美的過程中體會美的意蘊;啟示人用理性的思維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完善審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滿、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大學校園建設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環境條件,大學校訓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形式載體,大學審美教育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根本方法途徑。人文性是大學審美文化的靈魂,是大學獨特價值的表現。
引領性是指由大學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對社會在經濟、精神、人才方面的引領作用。從知識的角度看,大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創造知識;從人才培養來看,大學承擔著精英人才培養的使命;從大學本身來看,大學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大學最具有批判精神、創造精神、人文精神。因此,引領性是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體現,是大學辦校的理念宗旨。大學審美文化引領性理念使得大學生更加具有責任意識、敢於擔當、道德感強烈,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由於大眾審美文化本身很難自主、自覺地形成人文精神的機制,所以就特別需要外部力量的引領。這種引領更重要的是入乎其中,啟用、提升大眾審美文化的精神屬性和價值意義。當一批批具有較高審美修養和人文素質的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時候,當新的審美文化理論融進社會的時候,自然就會對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的經濟、人文精神產生積極作用。
二、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構建
傳統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總是圍繞著感性形式、理性精神、超越功利、審美愉悅,以求共鳴、神韻、意境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昇華。然而,在大眾審美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理念被顛覆,大學校園裡的庸俗化現象,大學辦學的功利化追求,特別是大學生遊戲人生的態度等等,都足以說明大學生審美文化人文理念被消解。梳理或重建大學審美文化理念,要求大學生要在理性與感性、情感與理智、集體與個體、大學與社會、現實與未來之間尋求平衡。
第一,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創新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審美文化理念。實踐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綜合了人的自由性、創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徵,大學審美文化理論創新以關注人的生存、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這就要求把實踐作為創新的基礎和理念的重要內容。實踐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總是在主體、物件、環境等因素構成的關係中展開,主體、物件、環境等因素在實踐中形成認知關係、倫理關係、審美關係,由此而產生真、善、美。
大學審美文化理論的創新是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和當代實踐的感性傾向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找到理論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引導審美實踐的健康發展。超越性是對當下的反思批判,對理想境界的不斷追求,是在傳統的文化形式和現今的文化狀態下有所創新,創造新的審美文化載體和形式,以此來表達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審美理想。超越性本質上是要靠主體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現存狀態,在克服具體實踐難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品格。創新理念正是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提出其辦學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種辦學理念和實踐理念,使30年代的清華名師雲集、睿才薈萃。時至今日,清華大學仍以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理念為我國培養大量的社會精英。社會轉型的全面推進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來臨,為審美文化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學術環境、文化環境;大學理論研究者的反思和獨創精神,是大學審美文化理念創新的關鍵和希望。
第二,在審美文化與人的發展的統一中,構建以追求和諧美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審美文化理念。泰戈爾是一個典型的“和諧美”論者,他從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中發現了美,並給出結論:“美是梵性的和諧真理的感性顯現。”各種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組合秩序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就是美,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離不開和諧。和諧是一種關係,以多種要素相互並存為前提,以相互作用為關鍵,以相互融合為目的;和諧是一種狀態,一種有序、協調、平衡統一、完美的狀態;和諧還是一種超越,超越世俗的慾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如今我們強調和諧,是因為我們缺少和諧,現在的審美文化只強調娛樂、快感和利益,只是一種所謂的美,沒有真、善的基礎,不是和諧的美、真正的美。
馬克思說過:“對美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諧,追求進步,追求充滿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通過和諧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諧的發展。大學生不僅渴望知識的索取,更多的是對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諧發展的關注。和諧的美能夠激發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與感性的善,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實現人的和諧發展。
三、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傳承
所謂審美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滲透於人類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子系統。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是指人類各種審美方式和審美意識物化形態的總和,具有獨特的功能、意義和價值。[2]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與審美、大學生與社會兩個方面。
首先,從審美文化的方面來看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表現在:第一,審美理想是當代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也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傳統的審美理想能夠指引當代審美之路的發展方向;引導美學理論的健康發展;強化美學的道德價值;指導審美理想教育,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標。
《列子》以“心凝神釋”為審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遊”為審美理想,這些審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為人生目標。第二,審美觀念體現著大學審美文化具有美化人與社會關係的價值。審美觀念是大學生在審美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直接指導大學生的審美活動,制約大學生對美的創造,規定大學生立美和審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審美觀念直接受世界觀的指導和制約。[3]***P141***因此,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建設者更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完善審美觀念。第三,審美趣味體現著大學審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價值。在精英審美文化群中,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史記”和“詩騷”傳統審美趣味。晚清時期,小說這種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體,也開始具有了較高的審美趣味。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學則成了當時“高雅的審美趣味”。不管怎麼演變,審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審美活動中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和現象表現一種富有情感的、具有個性的主觀偏見和興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應該傳承審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傾向,體現自己的價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眾審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學審美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人與世界的整個關係上,即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正是審美使人直面自己的靈魂,從而將自己的全部心靈祕密揭示出來,使人的心靈滲入生命意義之光。[4]***P134***審美,是人與他人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默契達到彼此深切的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愛”正是在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中形成的。每一種審美文化都是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總結,反映了時代人物的形象與時代的變遷。通過審美活動,達到自身關照,實現自身的淨化。審美文化不只是對具體、現實現象的反映,而且是關注人類生存的根本處境與終極價值。審美文化的價值同時表徵在人與世界的關係上,大學審美文化的人文性與引領性不僅標誌著對世界文化體悟的程度,也標誌著人關於存在本質的最高哲學的理解。人通過審美認知世界,直觀自身,體現人的價值。
四、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構建
大學審美文化隨著主流文化的發展產生相應的變化,也會隨著大眾審美文化負面的影響而產生動盪。國家危難之時,大學生會挺身而出,吹響“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號角,當受到大眾審美文化商業性、娛樂性、功利性的衝擊,大學生又湧動著“一切向錢看”的暗流。大學審美文化價值在政治信念與理想信念、價值判斷與自我價值、心理意志等方面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大學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構建更多地是要體現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利益的統一,使自身提高的發展的同時引領大眾審美文化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和發展。
第一,大學審美文化人文價值觀的構建。在人文性理念的引導下構建大學審美文化的人文價值,是大學審美文化發展的需求。在我國古代,人文教育很受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原則,並造就了一個能夠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群體階層。[5]根據價值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宗旨的特性和人文的以文化人,促進人的精神昇華和自由發展為本的特性,可以得出結論:人文價值是滿足人探索生活意義,追求理想生存,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人文價值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因為人文價值最集中、最鮮明地體現著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對大學文化的其他價值起導向、統攝、促進的作用。
人文價值產生於現實與理想的相互作用;人文價值指向於人的精神世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人文價值的目標指向於實現人的生存意義、人性完滿、人的自由發展。人文價值體現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認識和把握物質生活對人的意義就體現出人文價值;當自然科學顯現人類的精神追求並應用於理想生存境界的創造時,也就體現出人文價值。
第二,大學審美文化社會責任感價值觀的構建。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感,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6]***P130***一本好的文學作品,一首好的音樂歌曲,一部好的戲曲影視,可以鼓舞未成年人從善如流,樂觀自信,積極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惡顛倒、美醜不分,意志消沉。大眾審美文化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大學的每個角落,“獸獸門”、“校花門”等事件早已把道德、人格尊嚴、審美標準拋在腦後,唯一的目的就是名利的收穫。這些對個人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態度消解著大學生的審美判斷和價值思維,大學審美文化的社會責任感也變得淺薄、淡化。如果一個人沒有社會責任感,又怎能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大學審美文化沒有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又怎能實現引領大眾的理念?“大學生”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代表著一種責任。大學審美文化更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從而引領整個民族、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縱使大眾審美文化消解、衝擊著大學審美文化,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大學審美文化能夠走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因為大學是一個組織程度和自律程度很高的教育機構,它能主動地從管理上防範各種不良思想傾向的蔓延與惡化。[6]***P49***大學成員的個人素質較高,能夠自我批判和反思,從而重新構建新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大學審美文化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以其特有的人文特徵、創新性和超越性的理念引領著大眾審美文化走向積極健康,實現其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