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心理焦慮情緒根源探究

  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鬥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焦慮並不意味著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徵同時對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時,才成為病理性焦慮。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中考心理焦慮情緒根源相關探究。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中考心理焦慮情緒的面對:

  中考,作為人生的重要博弈時期,我們不得不去關注它。那麼,中考需要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呢?現在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考試焦慮了。根據一項樣本為1400名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具有嚴重的考試焦慮,他們的心理壓力非常大,三分之二的學生一聽到考試就緊張。

  在考試焦慮的研究中,有一個“U”字形的考試焦慮曲線,現在我們把它倒過來,這樣大家就看的很清楚了:當考試焦慮的程度過低或者過高時,都會影響到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所以現在我們家長就應該同孩子們一起調整到一個適度的焦慮狀態。

  為什麼我們家長也要調整自己的焦慮程度呢?那是因為家長常有著對考試的過度的焦慮,而我們的過度焦慮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焦慮程度。首先它體現在注意力上,過度緊張會使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到一點上,使其更容易分散;其次就是它能干擾回憶過程,我們家長也有這樣的經歷,就是越緊張越忘事;再次就是會阻礙思維過程,幾乎沒有人能再緊張激動的情況下靈活的思考問題。

  那麼焦慮是從哪裡來的呢?


       焦慮情緒根源探究: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來自於學生自身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認知的原因是考試焦慮的決定因素。學生是怎麼看待考試的。考試的目的是什麼,考試後“我”會怎麼樣,考得好了會怎樣,考得不好了會怎樣,想這些想得越多就越焦慮。第二是信心不足,對自己沒底。他不知道他哪一部分學的好,哪一部分學的不好,心裡沒底,自然考試時就緊張了。

  再一個就是負面評價。家長會經常這樣問學生:“就你這樣的能考上××學校嗎?”說的多了,孩子就會順著家長的思路這樣想:“哦,我考哪也考不上!”因為這是您說的呀!

  第三就是人格特徵。人格特徵在心理學上又叫做氣質型別,其中分為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抑鬱質等。有些人天生就對某些事物恐懼,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調整的。再一個和考試相關很大的就是知識的準備,知識準備得不夠充分,考試時必然會緊張。最後就是身體的狀況。有的人一聽考試就頭疼,一到考試就感冒、發燒,帶著不健康的身體參加考試結果肯定不會理想。

  其次,我們再從學校找原因。學校對於學習,對於考試肯定抓的很緊了。而這,不也正是我們家長把孩子送到這裡的很重要的原因嗎?

  再次,就說到家庭了。現在大多家庭給孩子的不是動力而是壓力。這首先表現在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嚴、期望過高這點上。家長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他會說:“我沒有上過大學,那你就一定得上大學!”“我是碩士,你就得是博士!”“我是博士,你至少得是個博士後!”而孩子是這樣想的嗎?他願意嗎?這不是壓力又是什麼?其次就是過於嚴肅的家庭氣氛。有的家長在吃飯時還會問孩子學習的事,那我們就得提醒家長了,吃飯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這個時候就別提學習,別再教育孩子。有的孩子,性子急點的,可能連飯也不吃了!

  另外,家長還會過分的著急。高度焦慮的父母會把自己這種高度緊張的情緒傳染給孩子,有的孩子就緊張的不得了,甚至緊張的不學了。還有就是負面評價過多。前面我們就說過,家長給的負面評價過多,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再有就是過於殷勤的生活照顧。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從來沒有給過他學習壓力,我只照顧他的生活!”有的家長以前特別嘮叨,現在忽然變的不說話了,孩子就奇怪了:“他們現在怎麼不說話了呢?”而且飯也做得好了,天天都是好飯好菜的,那孩子該“明白父母的苦心了”,他會這樣想:“我要是考不好了,連這頓飯都對不起!”

  還有一個引起焦慮的原因就是社會的壓力。我們天天說大學生就業有多大的壓力,我們的生活有多麼的艱難,這樣,孩子就容易對社會產生恐懼情緒。而學習、考試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最終進入社會嗎?這種結局要是放在您身上的話,您會樂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