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知識點

  學習七年級生物知識,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一***

  生物的基本特徵

  一.身邊的生物 已經被人們認識的生物可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大類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細胞構成的

  二.生物的基本特徵:①新陳代謝***能夠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同時不斷排出體內廢物***②生長髮育③繁殖④遺傳變異⑤應激性

  ⑥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三.區別生物與非生物:有無生命現象***即生物基本特徵***

  生物圈與棲息地

  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這個圈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範圍是:生物圈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岩石圈的上層,範圍為海平面以下約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間。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陽光,水分,適宜的溫度和穩定的營養供給。

  二.棲息地

  1. 棲息地指:在生物圈內,生物實際居住的場所,

  2. 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著不同的動植物群體。

  3. 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

  4. 生物棲息地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數量劇增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不合理利用。

  ***二***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一. 巴斯德實驗成功之處在於設計了曲頸瓶***阻擋細菌侵入***。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肉湯變酸是微生物引起的,這些微生物來自於空氣。

  二. 生物學的科學探究過程大致包括六個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制定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為探究成功的關鍵,生物學探究採用的方法一般為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

  實驗中只選擇一個變數既實驗變數,用以設計對照實驗,

  控制實驗變數、設計對照實驗、增加實驗重複次數是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辦法。

  實驗中所用的生物個數不能只用一個。

  ***三***

  生物學的研究工具

  一.顯微鏡的結構

  1.鏡座:穩定鏡身;

  2.鏡柱:支援鏡柱以上的部分;

  3.鏡臂:握鏡的部位;

  3.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4.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5.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平面鏡和凹面鏡

  6.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7.轉換器:調換物鏡。

  8.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係: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 顯微鏡的使用的步驟

  1使用顯微鏡的正確步驟:⑴取拿與安放⑵對光⑶安放裝片⑷觀察⑸整理和存放。在觀察時,鏡筒應先下降,此時眼睛注視物鏡;然後鏡筒再上升,眼睛注視目鏡

  對光時四轉一看:

  觀察時看物鏡降鏡筒,看目鏡升鏡筒,

  三 、注意事項

  1顯微鏡各結構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 目鏡長度和放大倍數成反比,物鏡長度和放大倍數成正比。同樣光源下,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細胞數目越少 。

  2、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有時還要進行染色。

  3調節光線強弱的結構為遮光器和反光鏡,外界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和平面鏡。

  4可以升降鏡筒的結構是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鏡筒下降過程中眼睛應注視物鏡。

  5觀察顯微鏡內的物象時,應用左眼觀察,右眼也要睜開。在顯微鏡中看到的物象是實物的倒像,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影象相反。b q 。物象移動方向與玻片移動方向相反。物象若在視野上方,要將物象移到中央,應將標本向上方移。

  6 、判斷汙點的位置用移動法:先移動目鏡如果汙點也隨著移動,則汙點在目鏡上;,如果汙點不動再移動玻片標本,如果汙點也隨著移動,則汙點在標本上;如果汙點不動,則汙點在鏡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