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提綱

  學生通過複習生物,將學過的生物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一***

  生物的基本特徵

  一.身邊的生物 現已經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他們可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徵:①新陳代謝②生長髮育③繁殖④遺傳變異⑤應激性⑥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⑦除病毒等少數生物外都有細胞結構。 應激性:生物能對各種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

  三.怎樣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二***

  生物的生活環境

  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這個圈叫生物圈。

  1.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間。絕大多數生物生活在陸地以上100米和海平面以下100米。

  2.

  二.棲息地 棲息地:生物圈內生物生存、居住的場所。不同的土壤型別、溫度、溼度等因素,決定了各種棲息地有不同的特徵。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著不同的動植物群體。 黃河三角洲是世界上土地面積自然增長速率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是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 全球人口數量劇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壞各種棲息地的重要因素。

  ***三***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一. 巴斯德實驗中只選擇一個變數既實驗變數,用以設計對照實驗,成功之處在於設計了曲頸瓶***阻擋細菌侵入***。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肉湯變酸是微生物引起的,這些微生物來自於空氣。

  二. 生物學的科學探究過程大致包括六個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制定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為探究成功的關鍵,生物學探究採用的方法一般為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

  ***四***

  生物學的研究工具

  一.顯微鏡的結構

  1.鏡座:支援、穩定; 2.鏡柱:支援; 3.鏡臂:連線;4.載物臺:放置玻片5.通光孔:光線通過;6.壓片夾:固定玻片。 7.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調節光線強弱。 8反光鏡:反射光線。平面鏡反射光線弱,凹面鏡 反射光線強。9.鏡筒:連線目鏡與物鏡。 10.轉換器:調換物鏡。11.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12.細準焦螺旋: 升降鏡筒***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13.目鏡:放大物象;14.物鏡:放大物象

  二、 顯微鏡的使用的步驟***P14-16***

  1使用顯微鏡的正確步驟:⑴取拿與安放⑵對光⑶安放裝片⑷觀察⑸整理和存放。

  ⑴取拿與安放:1.一手託鏡座一手握鏡臂,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2.將顯微鏡輕輕放在試驗檯略偏左的地方,鏡臂朝向自己鏡座距身前的實驗臺邊緣7釐米左右。

  ⑵對光:1.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2.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3.轉動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4.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出現一個明亮的視野。

  ⑶安放裝片:1.將帶有字元的裝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2.移動裝片,使字元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⑷觀察:1.從側面注視物鏡,雙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鏡頭降至接近裝片約2毫米處停止,防止壓碎裝片和損傷鏡頭。2.左眼注視目鏡,同時反方向慢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發現物像為止。必要時,可以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3.緩緩移動裝片,注意物像移動方向。

  ⑸整理和存放:1.實驗結束後,轉動粗準焦螺旋提升鏡筒,取下裝片。2.用紗布將顯微鏡外表擦拭乾淨。若物鏡、目鏡被弄溼或弄賬,用擦鏡紙輕輕擦拭乾淨。3.轉動轉換器使物鏡偏向兩旁,將鏡筒降到最低,豎立反光鏡。4.將顯微鏡放回鏡箱中,送回原處。

  結構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 同樣光源下,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細胞數目越少

  4、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5 。

  6可以升降鏡筒的結構是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鏡筒下降過程中眼睛應注視物鏡。相關文章:

1.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下冊複習提綱

2.濟南版七年級下冊生物複習提綱

3.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提綱

4.七年級上生物複習提綱

5.2015七年級生物上冊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