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教學反思

  《匆匆》這篇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六年級學生理解這篇語文課文有一定難度。小編在此整理了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教學反思1

  《匆匆》一課是比較經典的文章,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去品味。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優美的語句中感受時間的流逝從而收到感動!

  回顧整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品讀比較到位,從閱讀品句中感悟寓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體驗感受作者多時間流逝的無奈,並說出自己對時間的理解。

  2.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聯絡課文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繪製一幅時間流逝圖,使學生更直觀的看到自己每天時間的流逝,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並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當什麼時候時間從哪裡溜走,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本當然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在教學設計中用於閱讀的時間過長,這樣顯得後面學生根據實際去說的時間就顯得更緊湊了,有的學生甚至還沒說夠就下課了,針對這方面下次設計時要注意可以把讀和說相結合的更緊密一些,品讀的同時就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

  2.注重品,而忽略了讀。這麼優美的散文,沒有好好朗讀真是十分可惜。

  改進措施:

  1.應該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來進行學習,自然進行過,這樣學習起來會比較有效果,也落實了預習的檢查,二者兼得。

  2.注意時間把握要得當,要把朗讀與品悟相結合。

  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教學反思2

  本文作者朱自清是現代著名作家。毛澤東主席曾讚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本人對朱自清先生也很敬佩。因此,我很認真地備了這節課。我讓學生朗讀,並試著背誦。

  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範。我教學本課以讀為主線,以讀激情: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以讀感悟,“你在…… 的時候,……從 …… 過去 ”,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並儘量展示課外的有關時間方面的資料,延伸拓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生的匆匆,及時抓緊努力,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做得較好的是:

  1. 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文字對話。

  2. 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 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 不足之處:朗讀指導和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教學反思3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字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裡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控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字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