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品社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走近雷鋒》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社會新風尚》中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雷鋒同志的一些事蹟,引導學生學習雷鋒同志的精神,知道當今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志願者的行動是雷鋒精神在當代的發揚光大。

  課前,我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調查,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學生都聽說過雷鋒這個名字,因為每年的3月5號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向雷

  鋒學習,所以都知道雷鋒是個助人為樂的好人。但是學生對雷鋒的生平、故事、日記等其它情況瞭解得不多。

  學生能介紹自己身邊的好人好事,但對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志願者的事蹟瞭解的不多。

  在當今的社會中,孩子周圍做好事的人群不廣泛,學生對做好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有些孩子做好事時還會受到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干擾。因此他們對做好事帶來的快樂體驗不多。

  我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運用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揭示主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著我播放了動畫片《雷鋒的故事》,重點學習、分析教材中雷鋒《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故事,讓學生初步體會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請學生以講雷鋒小故事的形式,來交流雷鋒的事蹟。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對雷鋒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之後再讓學生學習雷鋒日記,思考雷鋒做好事的動機,把學習雷鋒從感性向理性昇華,從而更深一層次地瞭解了雷鋒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當學生對雷鋒從心底裡欽佩時,一起歌唱《學習雷鋒好榜樣》。

  學生對社會志願者的事蹟瞭解不多,我先讓學生從身邊的好人好事找起,再找找我們身邊的志願者,比如,我校“愛心託管”家長志願者和教師志願者,“學生圖書管理員”志願者等等,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的方法尋找到了身邊的“雷鋒”。然後擴充套件到社會上的各地區、各行業的志願者,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雷鋒的“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延續。

  接著,讓學生談談做好事後的心情,知道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激發學生做好事的積極性;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尋找身邊需要幫助的群體,讓他們從身邊做起,去體驗做好事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最後,師生一起總結:雷鋒雖已離去,但雷鋒精神不會過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等應為一直是我們社會的風尚。

  篇二

  這一教學活動的設定正是在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祖國遼闊國土有個初步的瞭解,激發學生愛國的自豪感和親切感。教完之後,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體會:

  1、重視學生的體驗

  根據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由此可見,重視學生的體驗對激發參與熱情,體現學生的自主,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培養思想情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親自動手算一算,計算哈爾濱、海南島、臺灣、烏魯木齊距離四川的距離。學生從計算結果的資料中,很清晰地認識到祖國地域遼闊。學生對這知識的認識不是被動的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生動的思維活動,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真正體現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2、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展和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節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節,涉及到兩位數相乘的數學計算。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能力,課堂上出現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象。

  2、學生對資料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資料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節,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資料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天可以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臺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

  篇三

  通過幾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要想上好品社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品社課老師首先要有豐富的課外知識,否則你很難回答學生提出來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其次要有很好的口才,因為整節課得從頭說到尾;最後是要有很好的組織能力,否則課堂就會亂成一鍋粥。

  怎樣才能真正上好一節有效的品社課呢?

  1 .提高上課時的注意力:請學生重複老師的話。教師在集體講解時,肯定有孩子沒有認真聽,為了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可以讓全班大聲地跟著老師說,或者再請個別學生重複說。這樣可以照顧到全班學生。

  2 及時抓住典型,進行表揚與批評:每個班級裡總有表現好的和表現差的同學,在發現問題的時候,老師要及時的指出,在全班面前表揚或者批評,樹立典型,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3 .利用課間進行教育:每個班級總有讓人頭疼的孩子,幾乎每節課都要被批評,常常招惹其他同學,或者“埋頭苦幹”自己的事,他們對老師的批評已經習慣了,但他們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課堂秩序,可老師又不能為了他們而停下教學任務,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課間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

  4 .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三年級學生感知事物是以直接視覺、聽覺為主,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思維方式往往離不開具體形象。因此,應以直觀方式教學為好,如模型、圖片、錄音等,做到聽、看、說三結合。又因三年級學生大腦皮層興奮性佔優勢且易擴散,注意力不專一、易分散,所以教法應多樣化、情境化,如採用遊戲法、比賽法、模仿法等,就能達到好的效果。

  幾個學期的品社課教學,使我對它有了很深的認識,同時也接觸到了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