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鯨評課稿

  《鯨》是五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型別的課文知識性較強。小編在此整理了五年級語文《鯨》評課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五年級語文《鯨》評課稿1

  3月21日,全縣的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在我校舉行,有幸能夠聽到幾位縣裡優秀的老師上的幾堂精彩紛呈的課,感慨頗多。老師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設計自己的課,各具風采,獨具個性,沒有在乎強調了什麼。其實,只要課堂上讓孩子們學有所得,就是有成效的一堂優秀課例。課改就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去呼喚樸素的語文,呼喚真實的語文,呼喚實踐的語文,呼喚本真的語文。

  在這幾堂優秀的課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張老師上的《鯨》這堂課,生動幽默,風趣,自然,講求了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以及聽課的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

  1、課前一個反口令遊戲就把學生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再加上神祕禮物的贈送,就將學生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心,枯燥的說明文從一開始就生動了起來,活了起來,亮了起來。

  2、以傳統的生字教學獨特地引入課題。

  張老師改變了一直以來的大螢幕學習生字的形式。先讓學生上臺聽寫兩個字“濾、肺”,就平淡的兩個形聲字,老師講得有滋有味,這樣不光了解了中國漢字的獨特以外,還滲透了識字方法:以形、聲來識字,並強調了“肺”的最後一筆是豎,落實生字教學。緊接著水到渠成地過渡到課題“鯨”,只是老師寫得要大些,“為什麼大? ”學生就在老師設的“圈套”中一步一步走進課文,去體會鯨的“大”。

  3、老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有機結合,主次分明。

  首先,說明文的特點之一就在於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文章多次出現這樣的詞語,張老師在教學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始終沒有忘記教會學生去仔細體會詞語的精煉與準確,如採用以讀代講法,小組讀,男女分讀,小組彙報等形式,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讓學生懂得說明文的學法和寫法,比如:“得多、主要”等詞語。

  其次,在學習第一段教學中,老師更是教會孩子們怎樣讀書。比如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他首先讓學生自己去默讀課文,圈圈點點,勾勾畫畫,用手動腦,然後一句一句細細品味鯨的大,一句一句瞭解作者用的表達方法:比較、數字、假設等說明方法。應該教給學生的知識點全落到實處,講求了課堂的實效性。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也就無須做更多的講解,只需要通過學生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的學習,後面的內容就迎刃而解。這樣,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鯨很大,舌頭也重,究竟有多重,對於文章中的數字,學生好像一下子難以從頭腦中反應過來,張老師就把這數字用在了自己身上,創造性地使用了這句話:“有33個張老師那麼重”,學生一看這個瀟灑的老師,加上“33”,幾個數字一關聯,明白了舌頭的重量,通俗、生動、形象,風趣中不乏知識的貫通,妙!

  5、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努力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在這堂課上,教師始終以親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勵的話語,給學生個性張揚的空間。學生不再是學生,而是一起學習的夥伴。而且整堂課都是高標準的口語實踐活動,學生不是死讀課文,在這裡,說不再是難題,而是將自己重構包裝後的語言展示出來,讓聽眾、讀者感到清新、生動。在他的引導下,學生不是在學習,而是全程愉快參與,給他一起走近這個龐大的動物,瞭解鯨的進化、種類、呼吸、成長、以及吃喝拉撒。在他的課堂中,笑聲代替了種種謹慎。聽課也成了一種享受。教師用有一些誇張的表情、語調,神祕的禮物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探索海洋的興趣。

  總之,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就能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從而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以人為本”。

  五年級語文《鯨》評課稿2

  “悟”得其神,“練”得其法

  ————《鯨》《秋天的雨》評課稿

  觀摩了我校三位老師上的幾堂展評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位老師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設計自己的課,各具風采。紮實、充實、真實的課堂教學,讓我感到受益匪淺。

  一、 潛心閱讀教材

  教學切入點設計得“準”。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訓練。教學中,幾位老師通過讓學生默讀、自由讀、個別朗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

  例如:楊瑛瑛老師《鯨》一課,在讓學生讀出鯨很大這一特點時,楊老師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是要他們自己讀,通過點評,引導學生把鯨的大通讀朗讀展現出來。學生在讀中一遍遍的感受鯨的大,也一遍遍感受運用說明方法的效果,對感受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楊老師本著一種與學生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的態度,真正走到學生中間,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把課堂變成“學堂”,使師生成為學習的夥伴,在他的引導下,學生不是在學習,而是全程愉快參與,給他一起走近這個龐大的動物,瞭解鯨的進化、種類、呼吸、成長。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樣做到了以讀見悟,讀中求悟。

  在學習第一段教學中,楊老師更是教會孩子們怎樣讀書。她首先讓學生自己去默讀課文,圈圈點點,勾勾畫畫,用手動腦,然後一句一句細細品味鯨的大,一句一句瞭解作者用的表達方法: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假設等說明方法。應該教給學生的知識點全落到實處,增強了課堂的實效性。

  二、真情對話文字

  教學訓練點解讀得“厚”。 聽課時,我們常常會為教師對某一句話甚至某一詞的紮實有效的引導而叫好“我怎麼就沒想到呢?”其實,沒想到的並不單純是教學的策略方法,更是教學前教師對文字的解讀。如何將文字讀厚?如:黃森老師以鮮活紮實的課堂告訴我們:緊扣關鍵詞句,字斟句酌,讀出言外之意,話外之情。黃老師執教《秋天的雨》,課堂上黃老師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動情、激情。他將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美好的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讓學生一步步感受到秋天的美。

  我們不妨來看看課堂上的精彩片段之一:教學中黃老師注重學生對詞語和句子的積累。如:在學生劃好表示顏色的詞後,讓學生說說,還有什麼詞也是表示顏色多的,並在板書在黑板上,有“五光十色、絢麗多彩”還有老師獎勵同學們的一個詞“五彩斑斕”,這樣為高年級的寫作做了有效的積累;在教學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黃老師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這樣通過擴充套件練習,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去感悟一個美麗的秋天、豐收的秋天、歡樂的秋天。

  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師生對話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的火花不斷的碰撞。這樣的教學課堂才是遊刃有餘的,才讓我們耳目一新。

  三、引領實踐活動

  教學重點取捨得“當”。對於一篇課文,哪些內容應該是教學的重點,需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反覆敲打?哪些內容可以如輕風拂過,點到為止?哪些需要適度拓展,適時補充?這些考慮周全了,處理恰當了,自然就能使教學主線更明晰,教學重點更突出,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

  如葉錦俐老師執教的《鯨》一課,當老師的出示學習提示,讓學生學習課文的4-7自然段。葉老師在教學過程,沒有在內容上做過多的糾纏,進行繁瑣地分析理解,把它上成一節科學課。而是要以課文為例子,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寫批註,個性朗讀,和老師進行的“辯論賽”等,增強學生對鯨的感性認識;通過課件直觀演示不同種類鯨的水柱和鯨睡覺的樣子,以此增強學生對鯨的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對鯨這個龐然大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葉老師引導學生感悟文字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鯨的自我介紹”這個環節教學活動中,學生樂意並主動地作進一步的研究。

  讓學生當堂發揮想象,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這樣的平臺教師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幾堂展評課精彩無限,在此我也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1、黃老師《秋天的雨》一課,精美的圖片與課文句段不重疊在一起,將它們分離開,這樣學生看著,是否會更清晰,既不會破壞圖片的美感,也不會模糊了課文的內容。

  2、楊老師《鯨》一課,在“鯨的進化”段落教學中,是不是可以採用課件直接演示,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相關的依據,這樣的教學是否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

  3、葉老師《鯨》一課,“辯論賽”中的4個問題,當學生自由選擇進行自主學習後,老師可以逐一出示“辯論題”,讓選擇的學生交流討論,相互補充,這樣,4個問題的教學是否更有條理性,會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鯨——自我介紹》的小練筆。

  總之,在課堂上,三位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讓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下頁檢視更多五年級語文《鯨》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