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課文反思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講述其人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2011年10月19日上午第二節,本人主講了《大道之行也》。通過自己的反思和同仁們的評課,有以下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為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後,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通過學生反覆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二是學生能瞭解文字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四是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篇2
本課知識與過程上的具體教學目標為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和文學常識;瞭解古代先賢的治理想和社會構想;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主要是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句讀、文言詞語的用法、寫作特點;通過閱讀書下注釋及相關資料,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大意。教學目標明確合理。
本課在具體實施上,對於字詞的解析檢查比較到位,但是也佔用了部分的課堂時間,因此前半部分顯得有些鬆馳,而且,誦讀的時間顯然也不夠,導致當堂成誦有些不夠完善。但從課後的檢測來看,學生背誦情況還是很好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吸取這一經驗教訓,類似這種需要一課時完成的文言文,應該課前指導學生做好預習,並指導學生分組檢查或自檢。但也應注意不要讓學生過分熟稔,否則課堂上學生又會失去興趣,降低課堂效果。看來課前的準備預習需要把握好分寸。
篇3
一是問題的設定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於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的時間少了,那麼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著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言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後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覆斟酌提煉,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