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身法,是身體主導權衡拳勢的一種組織法則,太極拳是一項獨特的人體運動。“身法”運用不當,則手、眼、法、步就沒有辦法連線,所以“身法”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必須嚴格要求。”

  練太極拳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練太極拳身法的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援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練太極拳身法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閤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太極拳的身法

  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拳論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一氣貫通。”凡是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後,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太極拳身法的“中正”,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軀幹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徵。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的。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鬆、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鬆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儘量鬆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鬆肩沉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含胸拔背”不同於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於挺胸的上重下輕。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利於輸送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鍊,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鍊。“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 陳、武兩氏拳家在講究身法時,主張全身整體勁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今試為闡發其具體操作方法於後,供愛好太極拳技術者揣摩。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兩腰腎旋轉抽換,帶動胸背部肌肉弧形鬆沉,變換虛實。開呼放勁時,勁往前去,而命門穴往後撐。合吸蓄勢時,命門穴先往後拉。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髮之勢。身弓備,則腰部柔韌、中定而下沉,上於“啞門”虛豎,大大椎鼓起***即拔背的作用***;下於尾閭骨前送,起到舵手作用而內勁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注意於肘節,使沉著鬆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不亂。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膝關節不可超過足尖***,胯骨鬆沉而後撐,臀部與足跟齊,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而又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

  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俱備,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總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脊命門穴。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無不順遂。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從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關鍵的關鍵。五弓合一在推手時表現為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髮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練拳即是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俱備”,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