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論文
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為解決此問題的良方。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為解決此問題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產生髮展的歷史背景與現代社會不同,所以必須正確解讀這一思想,既看到其侷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關鍵詞】“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生態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對於“天人合一”,國學大師季羨林認為“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①“天人合一”作為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儒學的基本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近年來,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進行剖析,本文總結歸納了學者對“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理解,認為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讀應根據社會的客觀狀況進行認識。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論述
學者對儒家“天人合一”觀念從不同的角度作了論述,歸納學界的各種觀念,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思想。
第一,將“天人合一”看作是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原則,因此奠定了現代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這種觀點將“天”理解為自然之天,認為“天人合一”主張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是對立。張載對“天”的論述成為理論基礎,他認為,人與萬物都是由自然和宇宙產生,是合為一體的。張載《西銘》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與也。”②
第二,將“天人合一”作為德性修養的最高目標,由此體現出現代人性修養的生態倫理智慧。這種觀點將“天人合一”的“天”理解為是倫理之天,德性修養的最終目標是與天道合一。在傳統文化中,孟子思想具有代表性。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行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第三,將“天人合一”作為社會政治統治人類的工具,由此論證神權統治的合理性。這種觀點將“天”理解為神祕之天,進一步為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作鋪墊。董仲舒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他從神祕之天出發,由天人合一推理出天人感應,《春秋繁露・陰陽義》中記載:“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與類合一,天人一也。”
傳統社會中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主要有以上三種觀點,將“天人合一”理解為神祕之天由此論證封建神權政治的合理性的觀點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的深入,天的神祕性已逐漸為科學解釋所代替,所以這種觀點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將“天人合一”理解為自然之天或倫理之天,其實質都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將“天人合一”理解為自然之天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的狀態,將“天人合一”理解為倫理之天,通過人的德性修養達到與自然的合一,對“天”的不同理解追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達到“合一”,達到和諧。所以,“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和諧。
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分析
通過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核心內容是和諧,那麼,應該如何理解和諧的意義呢?“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和發展的歷史條件不是在已經出現環境危機的情況下,所以其解決的內容並不是告誡人們保護環境,達到今天所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本文認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自身的德性修養規定了尺度。傳統社會是一個注重德性修養的社會,道德理想和人生修養在傳統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各派學說論述的主要內容,人的道德實現是人生意義及人的價值的全部內容。道德人格從社會生活進一步擴充套件到政治生活,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現出傳統社會倫理政治的特徵。張世英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本來就是一種人生哲學,人主要地不是作為認識者與天地萬物打交道,而是主要地作為一個人倫道德意義的行為者與天地萬物打交道,故儒家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一個最充滿人倫意義的境界,在此境界中,哲學思想與道德理想、政治理想融為一體,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融為一體。”③儒家如此注重德性修養,那麼德性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德性修養也需要一個價值尺度,這個價值尺度就是“天人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儒家“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強調人與自然的混沌一體;另一方面,思維主體和思維客體也是混沌不分的。這種整體性思維方式有其產生的社會根源,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人對自身的內部結構都認識不清楚,將自身的認識僅侷限於德性修養的領域。對於外界的認識,將萬物的生長同“天”聯絡起來進行解釋,“天”的概念在傳統社會中就成為解釋一切的終極原因。這與今天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深刻分化對立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天人合一”有其特定時代的內涵,我們不能將它解釋為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概念,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從“天人合一”開始的。因此,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的哲學意義更強。
“天人合一”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面對的社會狀況和我國傳統社會已有天壤之別,傳統社會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合一,通過人的修養去認識自然界。現代社會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自然界的神祕性正在消失,“天人合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儘管如此,今天的社會發展依然可以從“天人全一”思想中吸取其合理成分。
其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文明追求的核心價值 “和諧”是一致的。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被寫入黨代會報告。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為宗旨,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
在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儘管是通過人的德性修養達到的,但是,這種和諧對今天的生態文明仍有重要意義。生態文明所追求的和諧並不是復原到自然經濟時代的那種人與自然的自在的統一狀態中去,而是要求通過肯定人對自然界的依賴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新型和諧,這是自為的和諧狀態。在這種和諧狀態中,人與自然和睦相處,自然資源會物盡其用,不存在浪費、過度開採的情況;人類的生存狀況也會越來越好。這種和諧和“天人合一”倡導的和諧儘管差別很大,但是其核心價值追求是一致的。
其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為今天生態危機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思維方面的借鑑。生態危機的成因可以從各個角度追溯,從思維方式上講,是由於“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造成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是西方文明發展的產物。這種思維方式將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分開,主體與客體分離。儒家“天人合一”包含的儘管是人與自然的混沌模糊的一體狀態,主體與客體是渾然一體的,對今天的“主客二分”是一種互補。“強調的決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分裂與對抗,而是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是主體化入客體之中,客體融入主體……”。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讓我們從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角度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從這種思維方式出發,人與自然所構成的整體是一個被消解了對立、差別和矛盾的整體。這種思維方式儘管像有些學者分析的那樣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對與工業社會過度張揚工具理性導致的主客二分卻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其發揮作用的領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並不意味著人放棄認識自然界,而是以一種新的視角去認識自然,所以二者的互補對解決生態危機意義重大。
其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為今天生態倫理的理論發展提供了視角。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上的。儒家的“天人合一”追求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最終達到與自然的合一。儒家通過道德修養來追求人與自然的合一對現代社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有重大的意義。
人類生存的環境困境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試圖來規範人類的行為,縱觀各國,法律制度和法律條文很多,但結果卻不盡人意,一是因為法律也有其侷限性,二是在制度和利益面前,更多的人傾向於選擇利益。所以,許多學者選擇從道德的視角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從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提出的對人類的警告到今天西方環境倫理學理論的層出不窮,從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駁到非人類中心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主流話語,西方環境倫理學的理論流派從動物權利論到生命中心論再到生態中心論,論證的視角從自然界的道德權利、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到宇宙作為生態整體,都是從自然界作為道德主體的角度為人類保護自然環境提供理論上的價值支撐。***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註釋
①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第1期。
②轉引自潘媛:“論儒家‘天人合一’觀的當代啟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第3期。
③張世英:《天人之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6頁。
④蔡鍾翔,曹順慶:《自然・雄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75~376頁。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 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論文
- 貝多芬素描分割圖
- 酒店溝通技巧訓練
- 五大好看勵志的小說排名推薦
- 意境很美的句子
- 合肥好吃的涼皮店
- 美式電視背景牆風格裝修設計圖
- 廣播體操比賽閉幕式講話
- 個性電視背景牆時尚裝修設計
- 客廳電視背景牆尺寸裝修設計效果圖
- 江蘇招警考試數學運算模擬題附答案講解
- 背景牆造型裝修設計素材圖
- 開車有什麼好聽的歌
- 電視背景牆畫瓷磚裝修設計效果
- 客廳電視背景牆邊框裝修設計造型圖
- 客廳電視背景牆造型裝修設計圖
- 關於那些孤寂傷感的愛情句子
- 電視背景牆玻璃的裝修設計素材
- 電視背景牆文化石設計效果
- 電視背景牆畫邊框裝修設計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