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與哲學思想的融合

  說起中國武術之根源,可以追朔到原始社會。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虞舜時期,就出現了“武舞、兵舞”等帶有武術色彩的運動;商代武術已初步形成:甲骨文“鬥”字,像兩手相搏之形,表明徒手搏鬥是經常的事。《詩經·巧言》視諷刺責罵搬弄是非的小人為“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可見拳術在當時已有相當水平。然而,中國武術與哲學的關係則是密不可分的。縱觀古今,武術無不充滿著哲學的韻味。如太極拳原理中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順避害”,便是大量實踐經驗中歸納出的樸素辯證法。又如少林武術便是從老莊“虛而待物”、“耳止於聽,心止於符”等思想中萌生出的“內功養生之道”。又如自然門總訣中“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包含了運動及矛盾論的哲學思想。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有鑑於此,下面列舉一些中國武術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希望從中找出中國武術的真諦。

  1 中國武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1.1 體現“對立統一規律中矛盾轉化規律”的哲學思想

  中國武術講究“四兩撥千斤”,即用小的力去戰勝大的力,這其中包涵了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規律。“力大”與“力小”是矛盾的雙方,按一般看法,“力大”應戰勝“力小”, 但中國武術卻看到了“力大”與“力小”這一對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轉化的途徑就是“用勁之通”,使“力雖小,然擊於關節,效大;力雖大,而化之虛無,效小”,從而實現了“大、小”這一對矛盾的轉化。具體來說,太極之《打手歌訣》有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擊出, 沾連粘隨不丟頂。”太極之中,充滿著這種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又如太極技擊系用柔力,它對任何加於我之力, 抱定不抵抗的態度,予以走化,使之落空,然後引出對方弱點,運用合力的原理進行發力,從而收到以柔克剛,以小勝大的最高的技擊效果。再如“自然門”總口訣道: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其中所包含的“因敵動態乘隙借力”的思想也是一個將“敵之力”與“我之力”一對矛盾以“借力”方式轉化的例子。

  1.2 體現“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

  唯物辯證法要求用“聯絡、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其中全面的觀點是指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可犯“一點論”的錯誤。中國武術中始終貫穿了“健身與自衛”,“攻與守”,“氣與力”等一分為二的全面看問題的思想。如“自然門”萬籟聲老先生曾說過:自然門中充滿了“一Ο”哲學。自然門功夫,以氣功領銜,一分為二,即健體與自衛,最後又歸結為養身,又是合二為一,是辯證統一的。一之屈為Ο,Ο之為一。故自然門功法行之如Ο形,各種動作亦如Ο。Ο為古書之靈,Ο亦為零。Ο為數字中最大的,Ο與靈同音,Ο為圓形。方而不圓,無以應強敵,圓而無方,練而無功夫。此靈而又要圓,圓而又要靈,不然謂之不靈。不靈,不足以制己,亦不足以應人。明此者,是謂得道。“道者,人生之真理也”!故曰:“技也近乎通”!自然門功夫與處世同,均系自一點上起,由此一點,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圈,包容宇宙,無不適應,故有“環中要妙”四字訣。能明此理,通達人情物理,斯謂之自然,即自然而然,無始不終,均在一Ο之中。有此 可見,全面的思想和一分為二的思想是貫穿於中國武術之中的。

  1.3 體現“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哲學思想

  《莊子·刻意》中寫道:“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其中包含了修身養生之道的思想。中國古代哲學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不二”,這一點在中國武術中得到體現。如中國武術中有把各種動物的搏擊形態結合武術的攻防特點,創編成為仿生拳套路,成為象形拳類的主要拳種之一,並有“龍拳練神,獅拳練勢,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柔,雕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從中可見中國武術“物我不二”的思想融合。又如太極拳講究“氣”與“力”的融合,實則也包含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為在古代,“虛”與“實”,“死”與“生”,“天”與“人”,“氣”與“力”往往是相近的一對矛盾。中國武術不少派別也強調了“取天地之氣”的重要性,即不僅依靠“己之力”,而且也要藉助“自然之力”,將“己之力”與“自然之力”合二為一,從而不分“物我之力”,“通融”為“合力”以功守。在不少武術派別的“總決”中都有這一層思想。這樣就克服了只依靠自己之力的“孤立的看問題”的錯誤。
 

  1.4 體現“量變與質變以及量質互變”的哲學思想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生質變。同時,唯物辯證法方法論又告訴我們:要注意“度”,有時須把事物的發展控制在“量變”的範圍內,有時又要突破這個“度”,將之推向質變。中國武術在這個“度”上是大有講究的。一掌、一拳的力該用到幾層,一推、一抓的程度有多深,皆有講究。武術修為高的人,一招一式,不輕不重,恰到好處。這正是很好地控制了“度”。譬如說:虛招的力不可大,但太小,則起不到佯攻的作用,甚至立即被對方所識破。這時就要依靠發招者掌握“力度”,不輕不重,方可起到作用。而有的招式,卻在於 “一招制敵”,故其力鬚髮於一瞬,如雷劈頂。用的力自然是要“奇大”,力大到一定程度,便可達到“一招制敵於死地”的質變。具體來說,如太極拳中力的“弱與強”的控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從柔中突出“奇力”,突破量變,達到質變,從而達到制敵的目的,在無意中受到重創。總而言之,在中國武術中,蘊含了一個“度”的把握。這使中國武術成了一件相當精緻的藝術品。如一幅名畫,色彩與筆法,皆恰到好處,不慍不火。其實,中國武術在學習上也是一直強調“循序漸進”,最終達到一個“悟”,這也是一種量質互變的思想。

  1.5 體現“矛盾特殊性”的哲學思想

  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個性、相對性。它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首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其次,同一事物在發展不同階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再次,在同一事物不同發展過程和階段上,矛盾的各個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現為矛盾發展的不平衡狀況。矛盾特殊性要求人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下,具體地分析各個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中國武術的制敵策略中正體現了這一思想。即根據不同敵手的特點及同一敵手的不同招式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回擊與防禦,避免了僵化與教條主義,求得了主動。許多中國武術的派別都講究“有招無式”,也創造了不少“散手”,以便應敵時靈活使用。為了求得這種先知敵而後根據敵人具體情況採取不同措施以制敵的效果,不少派別提出了“後發制人”,如太極中的“後發先制”就是一個例子。這種“後發制人”就是先採取防禦態勢,待了解敵情後,再找準時機,後發制人。這些蘊含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的制敵之道的科學之處便在於其“有的放矢”地進行反擊,而非盲目的攻擊,這樣既有套路之威力,又可具體攻敵弱點,可謂高明。

  2 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例項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有著極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它的一招一式無不蘊含著哲學的智慧。它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既是制敵制勝之道,又可成為我們的修身之道,處世之道。也許並不能說每個學武、習武之人都是哲學家,但是,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相信,學習中華武術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哲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