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秋快樂主題節日黑板報

  中秋月圓送團圓,祝大家家庭團圓,幸福美滿,中秋快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欣賞

  1

  2

  3

  4

  5

  內容

  中秋節的經典勵志詩句

  1. 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 —— 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2.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 —— 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3.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4.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 蘇軾《念奴嬌·中秋》

  5. 丹桂花開第二番。 —— 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6.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7.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8. 銀漢無聲轉玉盤。 —— 蘇軾《陽關曲 》

  9. 一輪秋影轉金波。 ——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10.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1.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 —— 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12.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 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 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 蘇軾《念奴嬌·中秋》

  14.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 文徵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過中秋的原因

  中秋節,對於人們來說,不單只是個喜慶的節日,還是常年在外的遊子回家團圓的日子。讓我們舉杯向月,與吳剛對飲,與嫦娥共舞,去享受這種幸福的和諧!且放下秋思,放下寂寞,懷著釋然的心境,靜守著中秋月夜的明朗,感悟著人生的美麗,珍惜著親情的溫暖,去盡享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中秋之夜,繁星點點,彎月如勾。期盼中秋,期盼月滿,期盼人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