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教學反思

  《誠實守信》是一節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課堂。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課是粵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善待他人”第一課“誠實守信”的第一課時內容。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感,因此,我選擇了以“與誠實同在”為教學主題,即結合教材的第一目的內容,並根據學生的情況,酌情整合該內容。45分鐘的一堂課,我和學生都有不少收穫,當然我個人認為還是存在相當的不足之處的。為了將來的教學和成長,下面我就本堂課進行課後反思: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新課程的理念。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講求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研究式學習,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恰當的活動設計,使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創新,達到學以致用。我把本課的教學思路定位為:巨集觀把握,貴在“引導”,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理論力求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身上。

  篇2

  思品教師要根據《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鑽研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要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整合教材,使教學效果最大有效化。我在這節課的備課上,以新課程目標中“懂得對他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瞭解生活中誠實的複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這個目標為綱,參照人教版、湘教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再結合課前調查、與學生交流談心的結果,編排教案。即使是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我也沒有拘泥於教案的預設,而是在不同的平行班,利用適合的時機促成不同的精彩“生成”。

  為了達到幫助學生認識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並懂得自覺踐行,我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根據教學規律和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設計教學圖片及適合的教學視訊等教學媒體,既避免了我過多的抽象、簡單講述,還給學生的“口、眼、耳”於主動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篇3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學生在以往生活中已產生了不少情感體驗,如果從這些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因而,我根據第一個目標,對學生的誠實認知進行了調查瞭解。這一做法,對我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很大,使我的教學更加地有的放矢。通過課前對學生情況的瞭解,我發現所教學生的“誠信家教”普遍缺失,這使我認識到了這堂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雖然通過接受了前七年的義務教育,學生都知道要講誠實,在生活中也有過講誠實的體驗。但是,學生的這些認知是片面、表面和零散的,因此也不一定能做出明確的行為。由於學生受年齡、閱歷等限制,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該怎樣做;有時因為缺乏堅強的意志,很多時候是“說一套,做一套”。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生活為本源進行教學設計,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例如有的學生認為誠實地參加考試,成績反而不如考試作弊的,誠實地承認錯誤受到懲罰,而撒謊卻逃脫了懲罰,我及時捕捉了學生的心理,機智地增設環節,讓他們展開討論“作弊的好處和壞處”,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交融中更加明白了誠實的重要性:雖然誠實有時候吃點小虧,但是對你,對我,對大家,對社會都有好處。這就對學生的實際生活起到了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