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創新類論文
為了培養創新人才,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思維應用
摘要:小學數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至關重要,由於其與實際生活聯絡密切,是一門學以致用的學科,以上特點決定了小學數學教育必須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能探索數學和所服務的學科之間的關係,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應用
小學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也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和難點,而該學科知識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即是學科的特性,也是學習的目的。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小學教學中的創新思維應用總結如下:
一、 如何處理抽象性帶給學生理解困難
數學的抽象性是數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特徵。可以這麼說,沒有抽象就沒有數學。正是由於數學的抽象性,給一些人的數學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初學數學的兒童,就是在從對具體的事物認識基礎上,去抽象出數學的概念來的。特別是小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就是從具體的事物中形成數學概念的。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指出: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這就是說,小學生學習數學首先應從具體形象思維開始,在學習過程中應逐步引導他們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
如果我們的數學教育只是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不動,那麼,這種數學教學不但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而且還阻礙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這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按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 Jean***的認知的發展階段論觀點:兒童從出生到十四、五歲的認知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14、15歲***。其中形式運算階段就是思維已經進入了抽象的邏輯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幾乎是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我們在設計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時,應遵循這樣的規律,在小學低、中年級的教材中以具體形象的例子為主,引導兒童學習數學知識,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我們在教材的安排上就應以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目的。
二、 推理性與啟發式教育
推理性是數學學科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小學數學教育來說,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應從最簡單的知識入手,教學中常用的引導學生自己比較、分析、綜合、推理的過程,應該是啟發式。如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5+8’‘8+5’的結果為什麼一樣?”讓學生比較、分析、自己推匯出“交換加數,和不變”這個定義,就起到了啟發的作用。當然,推理的過程可以融入遊戲中,通過做遊戲,增加理解知識的趣味,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模仿性很強,因此,在此階段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互動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裡所說的“互動”還包括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即所謂的“情感教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反覆地關注“情感”。教學時教與學的交往,師生的互動,教學雙方盡力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會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而情感教育的實施必須做到:
***一***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積極的情感聯絡
***三***讓學生當主角,增強主體意識
***四***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愉悅感。上述四點是情感教育切實有效的保障,一個孩子的小學成長時期正是其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其間,任何過激的言行都會給他們幼小的性靈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缺乏趣味並難以理解,數學老師嚴厲而刻板,所以,培養和學生之間良性情感聯絡,改善數學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對於提高學生對於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和分數非常重要,只有從分認識學科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遷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導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數學教學中既教書,又育人,才能充分發揮啟發式教育的潛力。
三、 從實際生活中來,到實際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從一年級至六年級所囊括的知識具有極強的應用性,這是區別於初中和高中數學的顯著特徵。然而,小學數學不會自發產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需要採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數學知識最終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引導學生觀察街道兩旁的行道樹,培養他們計算兩顆行道樹之間的間距與行道樹棵樹的關係。或利用面積公式,通過田野考察的方法丈量田地,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功能有更直觀的瞭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當然,這就需要授課老師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要根據所教物件身處城鄉環境,因材施教。比如,針對農村學生,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為父母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運算困難;針對城市學生,讓他們學會運用資料計算一些造型新異的建築物的面積和體積等。
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 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
在數學知識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重視應用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教學方式
在國外,直觀教具不僅廣泛應用於知識的講解,而且用於思考推理的練習;不僅用於課內,而且用於課外。例如採用木條來做四則運算,大數的計算,說明簡單的分數等。為了講幾何形體,用硬紙板剪成形體的各個面,隨時可以拼裝。木製的各種幾何形體,配以識圖有助於發展空間觀念;把它們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圓圈裡又是很好的邏輯推理練習。現在國外的小學正開設數學實驗室或實驗角,準備各種各樣的教具、操作用具,許多用發現法教學的課就在數學實驗室中進行。
隨著電腦的廣泛運用,多媒體的引進提高了教學效率,節約了老師備課時間,並有利於資料的傳播和反覆利用,也方便了學生的理解。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影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運用圖、文、聲、像、影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示,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多媒體課件和課件的製作技術,在教學中運用得當,會給教學帶來無窮的魅力。
小學生的認識規律是具體―― ―表象―― ―概念,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因此小學數教學要善於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絡緊密的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誘發和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在使用課件時,為了達到更佳的效果,還可以配合情境進行教學。比如,可以以動畫的形式加強學生對多面體的體積的認識。又如分數和小數的概念小學生一開始也是難以接受,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接受就容易得多。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摺紙片,然後利用動畫顯示一張紙的對摺過程,並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知道每一部分是整個的多少,再將紙又對摺一次,也分別顯示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知道現在每一部分是整個的多少,學生看了一目瞭然;再將一個圓進行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等,這樣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對分數的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題有些是比較複雜難懂的,如來自生活中的相遇問題,具體到數學教學中,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若這些運動情形制作成動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展示給學生,使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動感表象,使學生對相遇問題當中的速度、路程和時間三個數量關係能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增強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生動的畫面、直觀動態的效果,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燃起學習興趣的火花,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質量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五、 巧妙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經過精心設計的、有創造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好的提問為前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善於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皮亞傑說過:“在邏輯――數學領域,兒童只對那種他親身創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親身經歷了一個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 這是衡量我們教學效果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巧妙的提問就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是我們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
然而,並非隨便提問便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不當提問,或頻繁提問不當不但不能收到提高學習成績的效果,反而會弄巧成拙,滋長學生學習數學的緊張情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應語氣委婉,並創設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要將積極回答問題在學生頭腦中成為衡量良好學習態度的象徵,對回答錯誤的同學予以表揚,同時培養學生公眾場合的表達能力,進一步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六、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參與者”,作為班級“特殊”的一員參加學生的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堅信每一個正常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能。此外,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疑於新舊知識的矛盾衝突中,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積極地探究、創新以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新知的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力求體現障礙性、趣味性、開放性、差異性和實踐性。同時,
教師應注意對於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不要作簡單的答覆,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提問。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起學生主動的研究,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探究能力。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既能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通過動手體驗,激發創造靈感。如在學習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是相等的這一知識點,可以通過製作一個圓環,從中心向圓環拉線,丈量從圓心到圓環上一點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並以此為榜樣,鼓勵他們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協助學習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田淑霞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繼承[J]. 內蒙古教育, 2009,***6***.
[2]呂超英 .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中小學電教, 2009,***5***.
[3]陳國永、韓曉霞.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 淮陰師範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1***.
[4] 曾敬喜.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J].新課程研究, 2009,***6***.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