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文化牆的效果展示圖片
餐館不僅能為人們營造出一種私密、有利於交流的氛圍,而且給人一種安全、休閒和舒適的感受。餐飲文化空間的設計可以有效地提高餐飲文化空間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效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餐飲文化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餐飲文化牆的高清圖
餐飲文化牆的設計圖
餐飲文化的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羶。”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羶”***《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歎。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歎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八大菜系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現在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清代的時候,中國飲食分為京式、蘇式和廣式。民國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化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民國時分為華北、江浙、華南和西南四種流派。後來華北流派分出魯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江浙菜系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華南流派分為粵菜、閩菜,西南流派分為川菜和湘菜。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經過競爭,排次發生變化,首先川菜上升到第二,蘇菜退居第三。後來形成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精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資訊、採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洩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