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入殮師觀後感作文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入殮師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入殮師觀後感篇一

  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是回家看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然後寫一篇觀後感。因為作業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後一天我才找了個時間去看了,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用心,可是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竟然有意猶未盡之感,看來,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體會的。我只能夠寫下一點我零零碎碎的感覺——

  回憶起這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其次才是情節。不論是小林大悟少年時為父親拉琴,還是後來為妻子拉琴,也不論是在聖誕節給社長和助理拉琴,還是他坐在河邊堤岸上為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響起都帶給我一種溫暖而又憂傷的感覺,小林大悟的這一段音樂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基調。是的,儘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控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

  整部電影最令我喜愛的的人物莫過於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孃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著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裡。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裡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這部電影多次對入殮的情節進行了細膩的表現,從雙性人到已經腐爛的空巢老人,從澡堂的老闆娘直到流浪他鄉的小林的父親,每一次的入殮都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每一次的入殮都是那樣莊重而又虔誠,讓我們看到了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個老頭死後,因為小林高明的化妝術,讓那個死者看上去那麼生動,他的妻子女兒和孫女都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脣印,此刻沒有悲傷的眼淚,而是歡聲笑語,我無法對這一習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這種對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強烈地擊中了我。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好電影需要一遍遍體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

  入殮師觀後感篇二

  其實,剛聽到《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是不太想看的,因為這個名字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後來我才知道,《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臺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熱愛音樂也似乎喜歡這個職業。當他所在的樂團被解散後,當他從一個頗具文藝的小資情懷的角色向著一個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殮師職業過渡時,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強烈的,因為入殮師這個職業與他的大提琴演奏師的職業實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徹底顛覆了小林大悟的職業觀的殯葬社的“社長”。“社長”的語言非常少,不管是錄用小林大悟這個情節還是在後來一次次“入殮”過程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都沒有太多的溝通,社長對小林大悟的深遠影響都是在於他的“身教”。社長知道小林大悟內心的掙扎,他沒有一次次去“說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死亡面前靜靜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從電影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最開始他是因為殯葬社的廣告誤導而去面試的,一開始他是無法接受這一份他內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雖然迫於生計他勉強決定“走著瞧”。但是,當他第一次經歷了面對一個死者的入殮過程的時候,他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面對著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裡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內心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隨著一次次經歷面對死亡的過程,小林體會到怎樣去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對於生命的珍惜。到最後,小林真正地喜歡了這一份職業,即使他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小林站在橋上看到那些魚逆流而上,縱使死亡也毫無畏懼,最初他以為這些魚很傻——明知終有一死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但是後來,小林很快就在入殮師這個職業中感受到:生與死沒有什麼區別,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入殮師就是要給他們的新旅程拉開序幕的人,所以,他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都努力把他***她***們打扮得漂亮,“讓死者能夠體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為,他最終明白,生命的終結也就是新的開始。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篇三

  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裡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裡已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著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著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著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著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裡單純的只是一個視窗,透過這個視窗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