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應怎樣預防感冒

  立冬在秋冬交替時節,最容易感冒,那麼,呢?

  一是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鍊,及時增加衣物、被褥。此外,每日早晚堅持用冷水洗臉,可增加面部的血液迴圈,提高抗病、耐寒能力,從而預防感冒的發生。

  二是要保持空氣清新。經常在室內活動的人群要注意使室內陽光直射,空氣流通,保持適當溫度,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要經常開窗通風,床頭可擺放一小瓶可漏氣的薄荷油,讓氣味緩慢散發。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燻蒸居室。此外,還要適當多飲水,增強肌體代謝。

  三是避開感染源。少去公共場所活動,減少感染機會。在流感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不要共用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對於沒有自我防範能力的小孩子,大人要格外當心,平時要讓孩子多喝熱水,天冷外出時,要給孩子戴上帽子和口罩。

  四是注意衛生。手與手接觸是感冒傳染的重要途徑。感冒病毒能在手帕上存活1小時,在手上存活2小時。因此,要經常用肥皂洗手,洗手前不要用手摸鼻子和眼睛。

  五是注射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可使注射者在一年內不被同一類流感感染。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兒童及在校大中小學生等流感高危人群應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立冬民間習俗

  立冬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