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瓜子養殖前景好嗎

  海瓜子是一種貝殼類,是餐桌上很受歡迎的,未來海瓜子的發展前景如何呢?下文是海瓜子養殖前景,歡迎閱讀!

  海瓜子養殖前景

  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產卵繁殖。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貝類之一。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廣泛分佈於中國南北沿海的灘塗上。

  尋氏肌蛤繁殖力強、分佈廣、生長快、產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閩東閩南對蝦養殖重要的餌料來源。尋氏肌蛤是比較理想的對蝦餌料,特別是夏秋高溫期投喂,水質不易變質。因此進行尋氏肌蛤的人工增殖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尋氏肌蛤也稱海瓜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

  海瓜子殼甚薄,體表有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多種營養元素,而且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大眾化海產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這二個月為最佳,此時的海瓜子頭大脂厚,體黃,味道鮮美,海瓜子吃法各異,一般有蔥油、乾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漬、醃製。

  沿海人們一般也最喜歡食用醃製的,其具體制作方法如下:挑選個大且鮮活的黃泥螺,篩去海瓜子表面粘液,洗淨、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內,加鹽少許、黃酒若干,然後將容器口封住,醃製一星期左右即可。裝盆後上面放幾片蒜片即可食用。此菜的特點是保質期長,異香撲鼻。

  海瓜子生長習性

  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產卵繁殖。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養殖薄殼是潮汕首創,是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每年8-9月,薄殼性腺開始成熟併產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並充滿整個外套膜。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薄殼首次產卵,稱降栽;小寒節氣後2度產卵,稱寒栽。這兩批卵皆在冷風凍流中產下,任其野生野長,先天不足,長勢不佳,春暖後陸續採起作為對蝦和鴨的飼料,進入夏天才擇優上市。立春節氣後產第3批卵,稱春栽,最優良,放養後於端午節前從淺灘採起,勻放入水深、流暢、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節氣後便可陸續採起,農曆七八月最肥大。

  海瓜子加工食用

  鹽鴻鎮鹽灶鄉人把薄殼的外殼和蟲肉分離開來,薄殼要經過“脫丁”、“浸漂”、“打米”、“撈米”、“撈殼”、“裝簍”等多道工序才能變成薄殼米。其中“脫丁”、 “打米”是薄殼米制作中最難兩步。打薄殼米難,就難在力度和火候的把握上。

  “脫丁”也就是把薄殼和足絲、泥沙通過竹尺長時間攪拌分離的過程,使足絲脫離蟲肉。薄殼外殼薄,一捏就碎,而老師傅能在這過程中將三者分離開來而不傷及薄殼。“打米”又是難在對火候的把握,師傅們把八根小竹交叉綁成“前四後四”釘耙狀,在大鍋內勻速來回翻攪,殼肉不久後便能分離,在當地有不少人能做到這步,但要薄殼肉保持鮮甜,又是另一考驗,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火候猛,薄殼米縮成一團,肉汁盡失,賣相味道全無也無好產量,火候微,殼肉分離速度慢,攪出來可能碎殼過多。

  而肉肥的薄殼老師傅平均一斤能攪出三兩以上的薄殼肉出來,在火候的把握上全憑以往經驗的積累,好品質的薄殼米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

  在鹽鴻,當地人藉著媒體的東風大肆創新薄殼吃法“薄殼宴”在潮汕上等宴席佔有一定地位,“薄殼雞”、“芋頭薄殼米”、“薄殼米粿”、“薄殼米爽”、“薄殼米煲”。雖說吃法已被開發眾多,但其實薄殼米的最好搭檔是小蔥或嫩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