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變臉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變臉的教學課程結束後,大家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1、本課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瞭解中國戲曲,所以沒有過多涉及川劇表演藝術,包括“變臉”絕技,而是將學生引向文字,通過閱讀體會戲曲劇本的特點。“變臉”的含義在本課中主要是水上漂的思想感情由喜到怒再到哀的變化,這樣就使學生的探究更有針對性,更貼近文字。
2、有意識地讓學生將本課與《威尼斯商人》進行對比,體會英國經典詩劇與中國戲曲的異同,從中瞭解劇本的多樣化。
3、恰當地將當地戲曲代表作引入課堂,學生對家鄉戲曲的興趣超乎教師的預期效果,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特色文化的感情。
***二***
通過一年級新課程、新教材美術教學實踐,我深刻地感受到:新理念提倡“過程更重於結果”,美術教育應在參與藝術活動過程中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得到自主發展的空間,從接受藝術技巧的教育轉向接受藝術能力的美術教育。因此,如何讓參與學習成為學生真正的自我需要,“激發興趣、自主參與”教學策略研究成了我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如《變臉》教學中,在講明製作要求後,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只說了一些這些話:
學生:“這不知道怎麼做了。”
老師:“你再把過程圖看一遍。”“有沒有你想請教的人?你可以試試。”
學生:“我可不可以這樣做?”***如設計不同的形象***
老師:“很好,你與別人不同,發明了一個很好的新方法。”
“我做出來了!我做出來了!”當有些同學自己解決了問題,是多高興、多滿足啊!我突然覺得做教師的以前剝奪了他們太多、太多。總把怎麼做講解一遍,哪怕再簡單,總懷疑學生的能力,不給他們自主創造的機會,使學生習慣於受命於人,沒有一點積極自主的能力,養成了依賴的習慣,把燒好的“美味佳餚”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盡情享用,不燒,他們就沒有吃的,最終連找吃的能力也沒有。現在想來,不激發學習的動力,只會葬送學生的未來。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學生達不到製作要求,通過教師及時的點撥與評價,更引來了學生髮散性思維的有趣成果。
***三***
第一、整節課緊緊抓住戲劇的特點——矛盾衝突,有序安排教學程式。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整節課巧妙地活用了“變臉”這一題目,根據情節的發展給人物畫“臉譜”,從而透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緊緊“圍繞文字”,“解讀文字”、“ 分析文字”、“揣摩文字”,思路清晰,這是處理教材的絕好的方法,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維空間。
第二、體現了本節課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剔除了“花裡胡哨”的所謂的細枝末節,而是緊緊抓住閱讀的要素,給學生及時地技巧點撥:如標題的作用,用一兩個詞語概括,揣摩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概述故事情節等,都給學生作了很好的指導和點撥作用,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如劉德華學變臉不成的原因,自然引出課文,還有那位高素質的學生,學川話朗讀,都讓師生們大開眼界。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這樣做,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增強他們“大語文” 的意識,真正成為語文的改革者。
如果讓我“花”裡找“刺”的話,我想說點不成熟的看法:雖然學川話朗讀的學生讀得有聲有色,但我認為一堂好課,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失敗,嘗試讓其他的學生讀,不一定用川話,用普通話也行,只要讀出個性,讀出語境未嘗不可,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