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懂得謙讓

  謙讓表現出來的是胸懷的寬廣,是對他人的尊重。謙讓美就美在克己讓人,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懂得謙讓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懂得謙讓方法1

  尊重孩子

  別要求他們送玩具出去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只是因為恰好處於一個敏感階段,這只是該年齡的特點,並不是自私的表現。如果孩子恰好處於這一階段,那麼請不要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詢問他是否願意分享玩具,如果不願意,那麼也不要勉強,而是採取適當的措施,讓他們慢慢接受分享。

  多給孩子創造謙讓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謙讓行為,應時刻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如家裡有小朋友來玩時,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小朋友玩,孩子生日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把蛋糕先送給爺爺奶奶吃,公交車上別人給孩子讓座時,讓孩子觀察一下,車上還有沒有比他更需要座位的人……

  注重言傳身教

  家長藉助故事進行教育孩子最強大的能力就是模仿,而模仿的第一目標就是爸爸媽媽。如果家長在家裡就經常分享東西,或者給朋友送些禮物,那麼慢慢的,孩子也會學會分享,送出自己的玩具。此外可以藉助一些故事、歷史典故,讓孩子瞭解到什麼是分享,慢慢的他們也會變得大方。

  教育孩子懂得謙讓方法2

  1、消除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

  孩子由於經驗少,思維、能力較低,在考慮問題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她意識到家人同樣喜歡吃好的東西,好東西不能是她一個人的,必須拿來和家人一起分享。看電視時,不能獨佔電視,我們要求和她輪流看自己想看的節目,不會一味地遷就她。在適當滿足她需要的同時,也讓她意識到其他人的存在,對於不能及時滿足的事情讓她學會謙讓、等待。

  2、引導孩子懂得體諒、關心、尊重他人。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太陽”,所以對別人的事情很少去關心、理解和同情。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學會體諒、關心、尊重他人。告訴她自私是不受人歡迎的行為,這樣會因為自私失去最好的朋友或是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因此,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多為她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交往中體驗被拒絕、被接納的感受,體驗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的快樂;及時讚揚和鼓勵孩子的關心、幫助、謙讓他人、與別人分享的好事,並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緒。

  3、幫助孩子形成自發分享與謙讓行為。

  就像我們前面舉的案例二,雖然最後伊伊因為媽媽強調了一次才把積木很不情願的摔給了小朋友,可是那是很不樂意的被動分享與謙讓,試想,如果總是這樣讓孩子被動的接受分享與謙讓,並且心不甘、情不願的,那最終的結果肯定會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還得引導孩子的主動性,要使孩子達到能夠自覺分享與謙讓,實非易事,這不但要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還要有這種品德形成的情感態度,家長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啊!

  4、做為家長的我們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校仿”榜樣。

  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互相謙讓,互相愛護,尤其要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創造合作分享、互相謙讓的機會,多給孩子講一些有關謙讓的繪本,長此以往,好的行為、好的品質就會呈現於孩子身上。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謙讓的意識,讓孩子真正理解謙讓的意義,逐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謙讓教育,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那謙讓這種良好道德品質將會根深蒂固的留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之中。

  教育孩子懂得謙讓方法3

  第1招: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都不成熟的小傢伙的時候,沒有什麼比讓他體會自身的內在感受和真實的情感流露更可貴的經驗了。這時,你所要做的, 就是多讓他和外界環境接觸,讓他在與外界的人和事互動的過程中盡情地流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也是他心理成長所需要的養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時,別告訴他該做什麼,看看他自己會怎麼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會簡單地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表達。

  第2招:啟發孩子思考判斷,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遊樂場或其他環境玩耍時,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啟發孩子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因為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玩,分東西,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則很可能違揹他們本身的意願,如果這種意願經常被壓制,則他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長大成人之後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可以創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可以讚許,可以鼓勵等孩子教育方式,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遊戲和環境中尋找規則。比如,在麥當勞遊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藉助於嚴格的規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商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採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的孩子教育。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 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