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春季大全

  托兒班的孩子還有許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家長們去引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託班下學期育兒知識,供大家閱覽!

  春季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3月早春,天氣多變,雨水增多,容易引發呼吸道傳染病。

  春季是風疹、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疾病多發季節,家長應注意預防,室內多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專家說,風疹、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成人也會感染,但由於小孩自身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其感染物件主要為幼托兒童,能通過空氣飛沫直接傳播,很容易在孩子們之間形成交叉感染。對易感兒童可應用“麻風腮”聯合疫苗或水痘減毒活疫苗免疫預防。

  其次,春季也是手足口病***發疹性口腔炎***好發的季節,感染物件主要為幼托兒童或小學生。該病主要通過接觸汙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學校和家長要注意預防,室內多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同時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隨著驚蟄節氣***3月6日***過後,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蚊子蒼蠅開始繁殖,在這一季節,市民要積極消滅早春第一代蚊蠅,這也是控制夏天蚊蠅數量的好辦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孩子生病的特點是,病得快,好的也快。有時候往往是孩子沒有病徵的表象了,其實感冒還沒有好徹底,而家長就自己給孩子停了藥,留在孩子體內的熱毒沒有被徹底去除,留下了病灶。一旦孩子又接觸到致病的誘因,就往往更容易發作、得病,誘發咽炎、扁桃體炎、發燒等病症。體質差的小孩患了感冒,就易形成病毒性心肌炎等比較難治療的病症。

  小孩子感冒後看似好了,沒什麼症狀了,最好也到醫院複診一下,聽從醫生的指導是否要再服用一個療程的藥物,把感冒徹底治癒。一旦小兒患有病毒性心肌炎,也不要有沉重的精神負擔,更不能亂投醫,最好找有經驗的兒科專科大夫診斷。只要堅持治療,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在春季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給孩子添減衣服。室內注意通風,多帶孩子出去晒晒太陽、適量運動。現在的家長老是怕孩子吃不飽,吃不好,對孩子千依百順,往往慣得孩子偏食、挑食,這對兒童的生長很不好。吃飯的時候不宜讓孩子吃的太飽。春季應該讓小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油炸的食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平時檢查一下孩子的舌苔,一般來說,以能看見舌體的顏色為正常。孩子在外活動出汗後,最好能洗個熱水澡,清潔面板。

  春季保健常識及幼兒的飲食與營養

  立春後,許多人都嗅到了春的氣息,太陽暖洋洋的,風兒也變得柔柔的,於是,不少人就急著脫掉了厚重的冬衣。冬春交替的時候溫差大、氣候變化快,而孩子身體的適應能力較差,最好不要輕易脫去冬衣,多焐焐更利於孩子的健康。但在戶外活動時要適時減衣、添衣,以免孩子出汗後受涼,孩子出汗後應拿快乾毛巾墊在幼兒背部,幫助汗液的吸收。家長應常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讓孩子奔跑、玩耍,增強體質。藉此機會,再為大家提供一些用來能增強幼兒抵抗能力的保健方法。謹供各位家長參考。一、鹽的妙用家長可以為幼兒用鹽刷牙。家長也可以用鹽水為幼兒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也可以在早晨讓幼兒喝點鹽水對腸胃有清潔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二、姜水的妙用姜水可以浸腳,也可以用毛巾以姜水趁熱為幼兒擦擦胸口和背部。這樣做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抵抗能力。

  1、幼兒衣服的增減要適當,最好能根據天氣預報來決定第二天穿多少衣服。

  2、在春季傳染病多發季節,注意家中空氣的流通,家中有人感冒,請及時給孩子服預防藥,並給孩子多吃大蒜。

  3、教育幼兒注意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4、幼兒運動後容易出汗著涼,請在幼兒運動前先脫去一件外衣,在運動後在及時穿上,或者運動前在幼兒的背上先墊上一塊乾淨的小毛巾,在幼兒運動後在取出,可以防止幼兒著涼感冒。

  家長不要盲目用藥

  不要孩子一發燒就服退燒藥。發熱是幼兒患病的常見症狀,是多種疾病所共有的一種臨床表現。幼兒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腹瀉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由胃腸功能不健全、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細菌感染及內分泌障礙等原因所引起。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

  不要亂服止痛藥。疼痛是多種疾病的早期訊號,誘發疼痛的原因很多,如炎症性疾病,痙攣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有的家長髮現寶寶訴說疼痛時盲目用止痛藥,疼痛症狀雖可暫時得到緩解,但很容易掩蓋病情,干擾疾病的發展規律,造成誤診、誤治,使病情加劇惡化,在臨床上曾因為此而致殘、致死的病例屢見不鮮。故奉勸家長切莫盲目的為孩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待疼痛原因明確後,再正確應用止痛藥。

  總之對待小孩子的常見病,要細心觀察並用科學的手段去診斷症狀,而不是一有生病的跡象就立即到醫院診治。這裡蒐集了一些幼兒常見病的症狀和解決方法,希望能對您育兒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哪些事可以讓孩子自作主張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讓孩子自己對某些事做決定,但是孩子的決定往往不是不恰當,就是錯誤,有些家長便乾脆取消孩子應有的權利。其實,任何一個人,包括有權威的政治家,有影響的經濟學家,要做一個正確決定也總是有困難的,甚至錯誤的,更何況是孩子。無論怎樣困難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很自然,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父母會有點害怕、擔心,尤其孩子還只有2-3歲。既沒有經驗,注意力的時間又短,喜歡古怪之事,他們作出的選擇和決定難免不恰當,或者錯誤。但讓孩子做決定,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父母做決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常常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而且缺乏責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對自己負責。當以後長大離家時,在朋友家中一天,在大學裡待一年,都會面臨種種困難的選擇。如:我這次考試能作弊嗎?能吸菸喝酒嗎?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差,需要別人出主意,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學會自作主張。

  ***1***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選擇,如“你想吃什麼?”孩子就有可能會提出家中沒有的東西,若父母不能順從時,反而會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而應該這樣問,“你想吃魚還是吃肉”。

  ***2***不能提供有害、不安全的選擇,孩子不知什麼是危險。在雪地裡必須戴手套,冬天一定要穿棉衣,這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執行。但可給些其他的選擇:“這棉衣由爺爺替你穿?還是媽媽幫你穿?”而不能說,“過馬路時你要拉著大人的手嗎?”

  ***3***孩子做決定時,不要給很大壓力。如果孩子的決定不合理不恰當,大人可給些提醒;如果孩子做決定後,遭到挫折,產生了失敗感,父母要給予幫助和安慰。

  ***4***孩子做決定的機會不可太多。可讓孩子每天都做一些決定,但若在吃、穿、玩、朋友交往、各種活動都讓孩子做決定,那麼刺激太大,小年齡的幼兒難以承受,因此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你喜歡這樣嗎?”

  ***5***大人根據孩子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幫助孩子做出決定,這是大人與小孩共同作出的決定,是幫助孩子學習做決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圖書館裡避雨會比在操場上好些”;“如果我們不去看奶奶而去看電影,奶奶會傷心的”,這是大人進入孩子的選擇中去。在判斷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時可說:“我們已答應某某去展覽館,如果不遵守諾言是錯誤的,”讓孩子知道做決定就是要負責任。

  讓孩子知道,只要盡力而為,作出比較合適的決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強調可以隨意做決定,隨意犯錯誤,孩子就會隨隨便便地做決定。該讓他知道作出決定後,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判斷能力。孩子堅持穿裙子去操場玩,結果不小心弄破了面板,你不應說:“瞧,我叫你穿褲子對嗎?”而應說,“你想一想,如果我們下次來操場玩,我們該怎樣保護好自己的腿呢?”隨著孩子長大,經驗增多,做決定的能力與技巧會漸漸提高

>